-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01
从升腾的“烟火气”中 捕捉艺术真实
如今,电视剧中“烟火气”升腾,既有顶层设计、主流价值的引导,也不乏创作者扎根火热实践的理念之变,这都导向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回归,即脚踏坚实大地,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故事,从微妙的人物处境中捕捉共情力量,哪怕现实一地鸡毛,依然会有爱与信念等有温度的存在。
“烟火气”从何而来?首先要关闭主角光环,回归剧中人作为普通人的日常。高冷的“霸总”、人畜无害的“傻白甜”,那些贩卖人设、一成不变的角色之所以不讨喜,归根结底是因为离生活太远,但另有一些故事,并不依赖于大男主、大女主的高光时刻,而是从身边细节入手,就像从生活里生长出来的一样,反倒质朴真切、自然熨帖。像电视剧《幸福到万家》中,如果说何幸福的爱管事、认死理还带有一些情节模式化和人物理想化的色彩,那么,万善堂、王庆来等人物的塑造则更鲜活丰满、真实可感。剧中,村书记万善堂一角充分诠释了人的社会性与复杂性。新旧观念、人情和法理、“小家”的父亲角色和万家庄的“大家长”……这些元素在他身上拧出了彩,也让观众看到了他性格中的多面性。
关注个体,不拔高、不矮化、不回避现实矛盾和人生困顿,相信人性与社会生活中的美好,是用情用功的创作之所以吸睛的诀窍,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审美享受,传递了希望和力量。
(7月28日 《中国文化报》 孙丛丛)
数字中国建设要乘势而上
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与此同时,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事实证明,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必须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部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既要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也要乘势而上,以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激发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活力,提供更多普惠便捷、优质高效的数字服务,让人们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7月26日 人民网 岚山)
文化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为重新整理开掘利用经典作品提供了重要保证,加上由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导致一些译文的存续时间也就几十年。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所有翻译者都是解释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文学作品会产生新的认识,这就需要译者隔几十年就推出新的译本。例如,由作家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推出的“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用重新翻译、修订的方式来把握和理解作品,激活作品的生命力,产生与时代共振的影响力。在新时代重新审视世界文学,不仅有助于国内把握世界文明的发展变化,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进而为人们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他山之石”。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
文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文明兼容并包、融合发展的过程。在提高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需要在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国学派,这就要求学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认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是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直面自身的不足,向世界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不能夜郎自大、崇洋媚外、妄自菲薄,这样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7月28日 中国文明网 党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