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
推出系列融媒体作品,放大“扫黄打非”工作声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1
□本报记者 张福财
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护苗小主播课堂》。 南安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同学们,欢迎来到《护苗小主播课堂》,今天的‘护苗’课堂,我们来讲讲书籍那些事……”近期,福建省泉州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陆续发布了几条《护苗小主播课堂》视频。视频邀请当地中小学生走进演播室,为大众播报涉黄涉非出版物危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是福建省最早试点设立“扫黄打非”工作站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之一,自挂牌以来,南安市融媒体中心积极推动“扫黄打非”工作与融媒体中心建设有效融合,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服务群众的作用和力量,推出了系列“扫黄打非”相关作品,为南安市“扫黄打非”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纳入绩效考核
确保“管常管长”
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站将清除非法出版物、严防有害网络信息和出版物输入渗透作为工作重点。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工作站健全完善领导组织机构建设,成立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由融媒体中心主任任组长,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主要科室负责人、新闻记者为成员,印发《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关于成立“扫黄打非”工作站的通知》,明确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所属的广播电视台、《海丝商报》的采编人员当好“扫黄打非”工作信息员、协管员、宣传员。
中心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先后制定了《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站工作制度》《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站工作职责》《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投诉举报登记表》等制度,对编辑、记者日常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予以政策性指导和规范。
南安市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岗位绩效与考核制度(试行)》中,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把编辑、记者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转载播发稿件、新闻采写工作内容纳入每月的绩效考核,以确保“扫黄打非”工作站的“管常管长”。
融入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氛围
记者了解到,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借助队伍培训、活动开展、平台宣传等方式,提升“扫黄打非”工作站的内涵和意义,并将“扫黄打非”内容融入机关文化建设等,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传播力。
为增强“扫黄打非”宣传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南安市融媒体中心专门组织邀请了专家前来讲授新闻稿件写作技巧和规范稿件报送流程,使大家明白“扫黄打非”工作的要求和做法,提升“扫黄打非”宣传实操能力。
2021年12月,南安市融媒体中心与南安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共同组织开展了2021年“护苗行动”南安市第一幼儿园专场、“扫黄打非”进美林街道社区等多场专项宣传活动。现场通过LED大屏循环播放宣传标语、发放“扫黄打非”宣传手册等方式,营造深厚宣传氛围。
同时,利用自身媒体优势,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平台以小视频、图文、动漫、H5等形式创作精品,多元化、全方位、深层次播放“扫黄打非”公益短视频,深度解读“扫黄打非”工作政策,积极推介典型做法,加强正面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据统计,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站自2021年10月设立以来,通过全媒体传播平台滚动播出“扫黄打非”宣传标语,在南安电视台、FM88.1不间断播出《“扫黄打非”小知识》《“扫黄打非”三字经》《2021年“护苗行动”进校园》等公益广告,在《海丝商报》刊发“护苗行动”等公益广告,在“学习强国”平台播发《秀|扫黄打非 护苗行动》公益宣传片。采编人员有近千人次深入一线采访,广泛宣传远离非法出版物、远离政治性有害信息、远离网络有害信息。
协助案件查处
强化审核把关
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工作站立足工作实际,还配合参与由南安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南安市国安局、市监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备专项整治行动,前后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协助取缔“黑广播”两处,没收非法卫星接收设备20余个,维护广播电视播出安全秩序。
同时,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围绕辖区“扫黄打非”重大案件开展专项报道,展示全市“扫黄打非”案件查办成效,扩大社会宣传面,加强震慑作用。
此外,南安市融媒体中心“扫黄打非”办公室还不定期对本单位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重点排查清理,制定了《南安市融媒体中心网络视听节目管控预案》,进一步梳理细化“三审”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通过自检自查,南安市融媒体中心及时删除了调离和辞职人员的账号,强化了单位全媒体传播平台发布内容的审核把关,有效遏制有害信息传播,净化荧屏和网络空间,确保阵地可管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