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杂书成癖的人

作者:路来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4

  说“读杂书成癖”,首先得界定何为“杂书”。其实,这个问题,也真是难,人各有异,只能大体而为之。我个人的意见,所谓“杂书”,应该是大体具备三个特点:非正统性、非专业性、非主流性。

  正统的,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史文经典等,对于任何一位国人来说都不能说是“杂书”;专业的,术业有专攻,一位专业人士,专业内的书籍对他来说自然不是“杂书”;主流的,是具有一定时间性的,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书,至少在那段时间,也不应该算作“杂书”。

  而处在此三个范围之外的书,对于一位阅读者来说,即可为“杂书”。当然,具体到每一个人,还是个个不同的。

  人,性格中总是存在着某些矛盾的方面,如吃饭,在主食之外,还想吃一点辅食;读书亦是如此,在传统、专业、主流阅读之外,便也想读一点“杂书”。何以会如此?叶灵凤先生曾经就自己的读杂书说过一段话,他说:“仿佛像霭理斯所说的那样,有一位圣者和一个叛徒同时活在自己心中,一面读着‘正经’的书,一面也在读着‘不正经’的书。”这儿叶灵凤所说的“不正经的书”,就是指“杂书”。

  而叶灵凤心中的“圣者”和“叛徒”,其实是指一个人性格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是矛盾的,但又是对立统一的,于是,在人的行为需求上,也就表现出某些看似矛盾的方面。读“杂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性格“二重性”的表现。

  对于“杂书”的阅读,叶灵凤也有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在《晚晴杂记》一书中,叶灵凤说:“我至今仍有读‘杂书’的嗜好。愈是冷僻古怪的书,愈想找来一读为快。若是见到有人的文章里所引用的书,是自己所不曾读过的,总想找来翻一翻,因此,书愈读愈杂。”可以见得,读“杂书”,对于一些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喜好,而且还可能“成瘾”,如叶灵凤所言“愈是冷僻古怪的书,愈想找来一读为快”。

  鉴于此,曹聚仁先生就戏称叶灵凤是“读杂书成癖的人”了。

  其实,“读杂书成癖的人”又何止叶灵凤?真是多多哉,多多哉。那么,一些人何以会喜欢读“杂书”,以至于“成癖”呢?除了上文所述人的性格的“二重性”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兴趣”。读杂书,不累,兴趣所在,享受的是一种阅读的愉悦。因为愉悦,也才会成瘾、成癖啊。而且,读杂书成癖的人,还会产生一个日日熏陶、潜移默化的成就,那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博而杂”的知识体系,以成就自己的学问。

  如叶灵凤,正是因为“读杂书成癖”,才使得他的文章每每旁征博引,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文字隽永、沉郁,禁得住阅读,耐得住咀嚼,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知性的光芒。

  但我觉得,“读杂书成癖的人”,还彰显出一种阅读的境界:由阅读的自觉状态进入了阅读的自由状态。

  于是,他们的阅读,即能体现出一种纵横捭阖之状态,一种高屋建瓴之态势,放得开,收得拢,如鱼游大海,如鸟飞高天,任性放纵,而又自然自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