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磨一剑 “编作”情谊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4
2018年10月底,在一次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书稿讨论会上,我碰到了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李捷先生。会议间歇我跟他约稿,希望做一本中外普通读者都能读懂的毛泽东传,他当场爽快答应了,但要求给他一年半的时间。我既高兴又意外,我知道,他是国内研究毛泽东的大家,六卷本《毛泽东传》的撰稿人之一,向他约稿的编辑非常多,由于工作繁忙,他一般不轻易答应。后来我才知道,他也早就有写毛泽东简传的想法,只是抽不出时间,临近退休,他认为可以抽空干点自己的“活”了。这真是作者和编辑的缘分啊!
李捷先生是一个有计划且高效的学者。实际上,2019年一整年,大事要事还很多,任务一点儿也没减轻,他除了承当几大重要会议的筹办、国家教材的审定、党史展览馆的策展外,还有90多岁高龄的父亲住医院需要直系亲属陪护,他必须晚上陪床,不离左右。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他在5月就拿出了写作大纲征求我的意见,我暗叹:高效率人士就是不一般!我们商讨后达成一致目标:传记内容不面面俱到,在能反映毛泽东个性的细节上多着墨;尽可能用上新发现的史料;语言平实,避免教科书套路,让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外国读者都能读懂、爱读。
当年12月,李捷先生就提交了10章内容,此后一两个月全力冲刺,在2020年春节前完成定稿,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提早了几个月。写作的高效顺利,一方面是李捷先生在时间上见缝插针,即使在医院陪床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写作;另一方面缘于先生胸有丘壑,厚积薄发,对史料和毛泽东研究成果驾轻就熟。
书稿排版和初步编校工作完成,已经到了2020年3月。其间,我就书稿的整体情况向他谈了我的读后感:您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把一代伟人一生经历写清楚了,实属不易。您脑中装着伟人一生经历和思想轨迹,所以既能提纲挈领,又能铺陈细节,是成功之作。但个别地方连贯性欠了一点,比如,从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到1927年4月蒋介石突然屠杀共产党人,随后全力“围剿”红军,过渡比较突然,对于完全没有知识背景的外国读者来说就会有疑问;“冷静下来的思索”一章,介绍毛泽东的读书活动过于详细冗长,最好精简一下。李捷先生虚怀若谷,对编辑意见很重视,表示完全接受并会在修改书稿时采纳。为了能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毛泽东传记,书稿还送相关专家阅读。7月15日,我将所有修改建议汇总反馈给李捷先生,7月22日,先生就将改好的书稿返回给出版社。短短几天时间,李捷先生既在纸稿上修改得工工整整,还在电子稿上作了修改,非常细致周到,不仅如此,对专家和责编提出的修改建议和疑问都一一作答,严谨而一丝不苟,让人敬佩!
考虑到图书面世时间在建党100周年更合适,后面半年多,出版社对书稿处理的节奏稍稍放慢了一点,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三审三校。其中封面设计颇费心思和周折,在李捷先生指导下,我们从众多的照片中,挑选了著名摄影家吕厚民拍摄的毛泽东在庐山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坐在藤椅上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尽显大国领袖风采。为了买到照片使用权,我们辗转找到了吕厚民的女儿,与她签订了照片授权使用合同。
图书样书在2021年春节前寄给李捷先生,收到样书后,先生发来微信,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春节礼物。收到样书后,先生从头到尾读了一篇,发现还有几处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一拍照发给我,让我们重印时作修改。先生精益求精的作风给我很好的教育:图书好质量就是这么一遍又一遍打磨出来的。先生的严谨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高效、严谨的作风,李捷先生待人客气、随和,尊重编辑,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形象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给我的微信里“请指正”“辛苦你了!”“给你添麻烦了!”“非常感谢!”“多保重”的字样随处可见,作为毛泽东的研究大家,他这么尊重编辑的劳动,让我倍感温暖,觉得所有的劳动都是轻松愉快的。
在与李捷先生沟通中,深感他对毛泽东饱含敬佩和深情,当我就书稿个别字词读不懂请教他时,他回答:这是毛主席深读古典文献后独有的语言风格,主席的语言功底很深啊!但情感归情感,他没有被情感左右,他的语言是平实的,客观的,没有溢美之词,没有虚夸之语。他依据客观的历史事实和可靠的文献档案,把毛泽东的功过都展现出来,尤其是对毛泽东的失误与教训,不是简单的现象性描述,而是深入到人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变化,发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是本书耐读、让人寻味的原因。
图书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很快1万册销售一空,不久就重印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历史评论》也发表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金民卿的书评,认为《中国有个毛泽东》正而不僵、趣而不野、平而不俗、全而不泛,是一部可读而又耐读的关于毛泽东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