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深度调查类报道的采访技巧

作者:李国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李国生

  近年来,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深度报道杰作不断,说明业界对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深度调查类报道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深度调查类报道遭遇了很大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一篇成功的深度调查类报道,要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好选题、好采访、好写作、好传播。本文主要探讨什么是成功的采访,如何实现成功的采访。

  深度调查类报道采访的

  前期准备

  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深度调查类报道几乎不可能完成采访。这与一般性通讯报道不可同日而语。

  1.选题来源

  由于深度调查类报道指向的特殊性,所以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它们可能来自某个媒体,也可能来自一次会议或一份文件,甚至来自亲朋好友的一次聊天或一个饭局。其中,来自政府、企业相关人员或专家学者的信息可信度一般较高,这些人对某一领域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知,熟知该领域的运作体系和幕后操作,能够为记者提供真实可信、较为详细的信息。当然,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含律师)的主动爆料也是深度调查类报道重要信源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线索的提供者,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或短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为记者提供信源。新媒体在承担信息发布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交流功能,记者可以与公众即时交流,关注事件发展动向。如果原有信息渠道受阻还可通过发帖、发博等形式公布报道选题,广泛寻求知情人士的爆料。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直接性,还能将隐藏的真相或蛛丝马迹及时捕捉住。

  2.信息储备

  深度调查类报道很多时候是记者不擅长的领域,一个不常去的地区也需要记者提前了解那里的行政区划、交通住宿、经济社会状况、风土人情等。这就需要记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充电”。同时,记者常备知识还需要法律、社会、经济、文化、传播等,这也是有的新闻媒体招聘调查记者喜欢社会学、法律学、经济学、统计学、传播学等专业毕业的人才的原因之一。

  当选题确定后,记者还必须围绕调查采访对象的各方面资料进行先期搜集,包括被调查对象的人物背景、社会关系、个人性格、联系方式、办公地点、住址、关联企业、对待采访的可能态度等,也包括涉及机构、企业的工商(民政)资料、股权结构、关联机构、诉讼记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当地的朋友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前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3.物资装备

  深度调查类报道采访一般都不受被采访对象的欢迎,至少部分被调查对象不会主动配合调查,但该类报道又必须在推理、假设的基础上完成求证、取证,因此,记者在采访前必须对采访用具做充分的准备。这些装备主要有:

  (1)录音笔。一般情况下,记者工作时都要随身携带两支以上的数码录音笔,即使是对方同意录音,口袋里也要有第二手准备。当然,对于公共机构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录音录像需要根据情况征得对方同意。智能手机也可以替代录音笔。

  (2)照相机。现在高像素的智能手机一般也可以代替照相机,但如果有显示屏可以180度转角的数码照相机,建议还是要带一部相机。因为对于有的资料,在取证时对方只允许看,不允许拍照,如果不能在不被对方察觉的情况下快速拍照取证,可能将前功尽弃。相机储存卡也要有随身备用。另外,对于纸质取证当晚一定要拍照,对于所有的数码证据要确保一天一上传“云储存”,以备数据遗失。

  (3)其他物资。除了上述通用设备,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用的装备,比如隐蔽拍摄设备、化装用的衣服帽子眼镜等。笔者2001年曾经进山西一家诱骗外地农民工强迫劳动的暖气片厂做过调查,当时就是化装成农民的样子混进去的,如果西装革履的样子那肯定不可能采访成功。

  深度调查类报道的难题

  突破方法

  1.迂回包抄法

  这是一种记者最常用的采访方法,也类似于新闻学里经常提到的“剥洋葱”,即在还没有找到核心当事人,或者核心当事人对问题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先从外围了解情况,到事件现场寻找目击群众,从目击群众入手,一点一点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直至最终采访到事件核心当事方。

  对于大多数深度调查类报道,找到事件当事方仅仅是采访突破的第一步,关键还要让事件当事方开口说话,从他们的嘴里了解到受众很想知道的信息。一般来说,一起热点事件至少有两个当事方,可能一方希望借助舆论支持,非常愿意接受媒体采访,而另一方则不愿意接受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先采访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一方,掌握基本情况后,再去采访另一方,把已经了解到的情况跟对方进行沟通和核实,这时候,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一方就会考虑如果自己不接受采访,舆论可能就会“一边倒”,从而会选择接受采访。

  2011年11月,笔者曾去某省南部两个县调查当地农村信用社放贷乱象,当时考虑到信用社采访的难度,就先用了八九天时间分别找了十几个“被贷款”的农户了解情况。在一个村里的墙上,笔者拍摄到一个信用社张贴的《关于限期归还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通告》,该村一位村干部告诉笔者,他也被冒名贷款了2.9万元。随后笔者去县公安局采访,了解了相关报案及案件办理信息。此时,笔者还没有着急采访县信用联社负责人,而是先回省城采访该省信用联社,省信用联社接受采访后,笔者又返回该县,县信用联社负责人看到记者从上下两方面都掌握了很多情况,最终接受了采访。

  2.沙里淘金法

  一般来说,深度调查类报道能否突破,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了解内情的人,包括目击者,如果没有找到,这个堡垒往往坚如磐石。有些人了解一点点情况,但仅仅是“边缘人”,其采访也很难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调查记者可以通过采访其他看似关系不大的题材作“掩护”,然后在海量信息中沙里淘金,从采访者口中一点一滴“抠”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2004年7月,某地一乡镇干部向新华社新闻热线打电话举报说,他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可党政干部公费旅游的情况却愈演愈烈,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比较大。新华社记者找到举报人,可他只是一名乡镇普通干部,他掌握的情况并不多,也没有掌握直接证据。

  两名记者在当地人生地不熟,考虑到采访突破困难极大后,决定以采访扶贫为借口,从中筛选需要的信息。记者走访了两三个乡镇、两三个县直部门,在采访之余,跟这些干部闲聊,结果在闲聊中,记者逐步掌握了这个县的一些领导以考察为由,到国内外各旅游景点公款旅游的大量事实。最后,记者才采访县委负责人。这篇稿件播发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个贫困县立即叫停一切变相的公费旅游,并进行了整顿。

  3.以情动人法

  有一类新闻事件,封闭性特别强,当事人数少、范围小,但事件影响大。这类事件的采访难度最大,需要记者使出浑身解数,运用十八般武艺,对采访对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采访对象张嘴说话。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湖北水域发生沉没事故,442人遇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凌晨在医院里采访遇难者家属时,看到其他媒体记者都涌上前问家属是否伤心、难过,采访效果不好,《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就坐在一旁不说话,一位家属上前来问他是否也是家属,他却反问家属是否有住的地方,并将自己的宾馆房卡给他让他去住,以此表现记者对他的理解,最终得到其信任,并把记者积极介绍给其他家属,《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得以顺利采访。

  4.明察暗访法

  暗访是深度调查类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段。每年CCTV-2的《315晚会》,相关报道基本上都用的是暗访采访,很受观众喜爱。暗访又分三种情况、三种方法,各有各的技巧。

  (1)隐身跟踪法。具体说,就是记者以当事人亲朋好友的身份,跟着当事人去见相关机构相关人员,不论是交涉矛盾,还是实际处理问题,记者都可以听到、看到对方的真实表现,也能从另一方核实真实的情况。这比记者直接采访相关人员得到的信息更准确,更客观。

  (2)潜伏体验法。这种情况就是要求记者以普通人身份直接体验某种服务或管理,或者应聘到相关机构,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取得外人无法了解的情况。

  (3)草船借箭法。对于一些采访的单位,记者不可能隐身跟踪,也不可能直接“卧底”体验,暗访的办法就只能是将暗访设备交给某个可靠的相关人,由他(她)替代记者去获取现场信息。这一方法属于特殊应对法,一般不建议记者采用。

  5.统计分析法

  这种方法在长线调查和财经类事件调查中比较常用。有的记者或者和社会调查机构合作,或者利用本单位的资源组织抽样调查;有的记者在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后展开数理分析,最终得出有一定代表性、合理合法的数据;还有的调查记者不惜用几个月或一年以上的时间逐户深入调查后再分析利弊,得出结论。

  总之,要做好任何一种采访活动,记者都必须深入生活中下苦功夫,这在疫情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引起重视。记者只有不断磨炼自己,在采访上精心准备、潜心研究、耐心观察、上心突破,才能采写出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