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

作者:刘梦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刘梦瑶

  让孩子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但如何让孩子从简单的死记硬背,到真正理解每首诗、每篇词背后所深藏的诗人的心境和旨意,理解诗词的遣词造句中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才是学习古诗词的关键。

  作家荆方在“古诗词里的博物课”(新世纪出版社)这套书里就直面了这个问题。这套书每册分别选取了20―22首古诗词,部分诗词选自人教版教材所要求学习的范围,部分参考《全唐诗》《千家诗》《宋诗选注》等著作。作者将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按“节日”“长江”“节气”三大主题分别成册。那为何会选取这几个主题呢?作者在书中一一解释了缘由。在《节日》这一册中,正如作者在书中开篇提及的,古代关于节日的诗词数不胜数,《全唐诗》收录的唐德宗李适的诗歌有15首,其中竟然有13首是和节日相关的。在《长江》这一册中,作者分析资料后得出结论,唐宋时期几乎没有哪个诗人没有描写过长江,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欧阳修、辛弃疾,描写过长江的诗人不计其数。在《节气》这一册中,作者认为春、夏、秋、冬四季也是古代诗词较为集中的主题,因为春天最易如诗如画,夏季万物生机勃勃、夏收农忙令诗人们诗兴大发,秋天的肃杀悲凉也能刺激创作灵感,而冬季的漫天飞雪、红梅青松以及相对饥寒困苦的生活也经常引发诗人们对生活的哀叹、对丰收的期盼。

  于是,在这套书中,读者们能跟随书中“馆藏古诗词”“馆藏博物知识”“馆藏古代名画”等板块,逐步了解诗词释义、创作背景,学习这些古诗词背后所隐藏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书中一首首诗词的引领下,读者们也如同在阅览一幅幅古代生活画卷。“画卷”中有节日的精彩纷呈,风俗、传说、人物、器具、美食一一上演;有长江沿岸千里江山的磅礴大气,沿着三峡、洞庭湖、黄鹤楼、赤壁、庐山、金陵,一路名胜,一路吟诵;有四季轮转中的风花雪月、听风观雨,在春夏秋冬中寻找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的交融,探寻诗词歌赋中的季节变换。这些从古诗词中梳理出的知识,包罗万象,博物广识,大概这就是书名“博物课”的由来。

  读诗的时候,怎么少得了品画呢?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在古代,诗与画是分不开的。这套书巧妙地将古画与诗词解读结合起来,每一册都选取2至4幅经典名画,以画中之物对应每一册的博物主题,呼应古诗词的意境,达到诗画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寒食清明节”这一章中,读者们便能看到明代画家仇英的《汉宫春晓图》,这幅传世名画将汉代皇宫清晨嫔妃、宫女们共度寒食清明节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摘花”“斗草”“取新火”等知识点与书中对应章节中的诗词博物知识遥相呼应。在“中秋节”这一章节中,宋代画家刘宗古所作的《瑶台步月图》以一幅仙境般的中秋赏月图,用赏月的静谧、桂花的清香、饮桂花酒的愉悦与中秋诗词相衬。

  荆方的新作,以古诗词为切入点,表面在讲古诗词,但其内核还是解读古诗古画背后的传统文化。它用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链条将古诗词串联起来,将古画与古诗链接起来,让读者摆脱死记硬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获得对诗词背景更深刻的认知。也许,从阅读这套书开始,孩子便能读懂诗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