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创编心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有声版)
《中国共产党简史》是由中央宣传部组织,为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编写的党史简明读本。本书忠实记录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随着近年来有声书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未成年所占比重最高,为满足听书群体的需求,人民出版社特制作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简史》(有声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智慧有声故事书》项目负责人 章思英
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智慧的文化核心词,内涵丰富,怎样讲给孩子听?怎样让孩子愿意听?怎样能让孩子从中领略它们本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呢?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术语赋予孩子能理解的情境。以“德行礼仪篇”为例,《中国智慧有声故事书》从中国人早上打招呼方式的演变开始讲起,以一天、一年、一生为维度,最终落脚于“君子”。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华传统文化名家课堂音频库》项目负责人 吴峥岚
《中华传统文化名家课堂音频库》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按照党和国家对媒体融合出版的指示和要求,结合自身专业出版资源做出的积极尝试,是一部重点打造的高质量有声读物。它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少年儿童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出发,通过生动讲述一个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将做人做事的道理传递给孩子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项目策划编辑 孙 云
《赛思叔叔的十万个为什么》原创系列儿童科普广播剧以“给儿童最优质的科学启蒙”为核心,由多位科学家创作、专业团队录制剪辑而成。资深科学家向儿童描述了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确保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也能让儿童感受其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帮助儿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2019年至今,已推出了“小小微生物”“深海奇遇”“万变的气象”“细说植物”“动物们都在忙什么”等一系列科普广播剧,让孩子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愿科学照亮孩子的未来!
北京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数字项目(共80集)》项目负责人 常欣伟
本项目是基于“‘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改编并拓展而成的音频故事系列专辑。经过精心统筹策划、文稿打磨,由资深编辑、电台主持人、阅读推广人倾情朗读,经验丰富的团队的严格把关,呈现出了较好的故事性和科普性。希望项目中的音频故事能调动孩子兴趣,为他们树立正能量的榜样,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红游记》主创 周光明
《红游记》一集一个故事,生动讲述1929年1月至1934年10月这段时间发生在以瑞金为主的中央苏区的故事,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和奋斗精神。一方面立足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观照当代审美,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生动性的多方需求。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节气家书――自然告诉我的,都将说与你听》作者 沈家智
《节气家书》是一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信体人文自然之书,以书信的形式,将自然教育、家风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沿着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脉络,娓娓讲述一年之中大自然的变化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智慧。我给孩子们写这24封信,是想让他们用过日子的心来读我给他们的文字,这一写一读,便是一岁的光阴。让本书带着小读者们感知草长莺飞,感知四季律动,阅节气之诗意,悟自然之神奇。
山东教育出版社《我的森林笔记》作者 刘保法
这是一部完全中国版的《森林报》,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成四册,组成一个系列。我用讲故事、写报道、配小诗等生动灵活的方式,写了森林里面的花草树木、虫鸟蜂蝶,借此想告诉小读者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分析、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我还将动植物的科普知识,简要生动地以文学性极强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读者获得科普知识、人文情怀、文学熏陶,走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这套音频书符合当下科普教育的需要,让居住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孩子重新认识、尊敬、爱护大自然,更教给孩子应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分析、思考和探索自然,具有科普性和艺术性,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听!国宝在说话》广播剧创编者 王悦婧
本广播剧是我们团队对文物故事讲述方式的创新尝试。广播剧中场景的设计,或是基于真实历史记载,或是在严谨考证下的合理想象与发挥,然后再通过个性化的历史人物和有丰富细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们希望青少年朋友能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设身处地”的理解文物的价值,进而对历史有一种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