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科普理念指导科普图书出版
――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本报记者 张雪娇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此次入选科学知识类名单的图书有哪些特点?
刘兵:在这次入选的推荐读物中,属于科学知识类的图书有14种(套),涉及多个科学领域,在内容上与多个和科学相关的学科分支相关,在写作和呈现方式上也都具有多样性。
例如,既有科学史类和解读历史上科学经典著作的图书,也有讨论当下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科技前沿科普书;既有偏专业一些,带有一点科学教育课外辅助读物特点,但又有新创意的图书,也有涉及面很广的带有百科全书风格的知识性的读物;既有励志类型的科学家传记,也有结合了像博物学和科幻电影等当下新的热点科普话题的有趣之作。而且,在针对的读者层次上,也包括了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读者阅读而写成的不同深度的科普书。总之,这样一份推荐书单,应该说是在有限数量的读物中,以最大的可能性来满足各种科普需求。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请您结合当前国内科普阅读的热点和重点,谈一谈国内原创科学知识类图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兵:其实,从我国科普图书的发展来看,科学知识类的科普书在整个科普出版中一直占有绝对的比例优势。但科普的观念也在变化之中,在新的发展中,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科学的方法、文化、历史、哲学等内容也开始进入到科普图书中。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涉及科学发展最前沿的新进展,结合学校的科学教育,将科学与日常生活相贴近,关注科学史,特别是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来呈现,这些应该是目前科普阅读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近年来,科普类图书在整体图书市场的码洋比重保持上升态势。在您看来,哪些因素驱动着科普图书出版市场发展?出版社应该如何抓住市场机遇,推出更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读物?
刘兵:从现实来看,在低年龄段,由于升学考试等学业压力相对中高年级较低,童书类型科普书的出版市场很大,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应该主要是这种类型的科普读物拉高了科普类图书在整体图书市场的码洋比重。当然,教育改革和学生减负也给科普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能够部分地替代过去的教辅读物,对学校的科学教育有帮助的科普书有望成为出版的热点。
做科普书是要有理想的,更是出版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不过分功利地追求短期的市场,而以更长远的眼光,以新的科普理念和教育理念来指导科普图书的策划和出版,真正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同时做出为青少年所喜爱的科普读物,这才是科普图书出版应有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