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字”从遇见你》: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8
□本报记者 张雪娇
跨越漫漫五千年,现在的我们依然可以阅读数千年前的书册、竹简,汉字的生命力为何如此顽强?中国人的智慧如何体现在汉字上?习以为常的文字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问题,都能从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中找到答案。
《“字”从遇见你》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4月3日起在CCTV-9陆续播出。近日,该片登陆CCTV-1午间时段,再掀收视热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仅4月30日至5月4日,该片累计观众规模就超过4885万人。截至目前,#字从遇见你##哎哟那字怎么写来着#等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近4亿,讨论量破12万。
一集一字 挖掘汉字背后故事
《“字”从遇见你》共三季,第一季共25集,每集聚焦一个汉字,每5个字又组成一个主题。从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再到隶书、楷书等,每个汉字都承载着喜怒哀乐,叙述着一段独特的经历。漫漫历史长河,每个文字都蕴含无数的历史故事。其中有一个字一直都居于核心,那就是“中”。它长存于汉字世界的原点,几乎支配了后者的存在与运行。
《“字”从遇见你》第一季第一集,便为观众讲述了“中”字的来源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人生追求。在解读“中”字的篇章里,小到河南方言里的“中不中”,大到“中国”一词从何而来,具象如甲骨上的“中”字像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宏观到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中庸思想”……各种元素在“中”字的串联之下,共性与内核得以彰显。
在解读“教”字的篇章里,该片指出,这个字非常具有仪式感,它的左上方是“爻”字,是一种占卜方法,代表了曾经的科学与文化,左下方是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右边则是一只手拿起了一根棍棒。这个场景所有人都不会陌生,哪怕不懂甲骨文,也能理解它的意思,它就是“教”,教育是也。
就这样,《“字”从遇见你》一集一字,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结合孕育汉字的生活情境与历史场景,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来源和流变。“希望通过该片能够让观众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汉字,在获得‘硬核’文字考古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字”从遇见你》制片人、总导演刘鸿彦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博古通今 展现文化源远流长
《“字”从遇见你》从溯源出发,在穿越古今寻觅汉字的故事中,寻找文明的传承与当下的连接。
在解读“福”字的篇章里,纪录片中讲到,原本的字形犹如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先民用来酿酒的尖底瓶,在悠远的农耕时代里,人们有富余的粮食来酿酒,就是生活幸福的表现。“酒”与“福”的关联延续千年至今,如今每逢佳节亲友相聚,酒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餐桌元素,汉字在不断进化,但文化传统稳定地留存下来。
“其实,汉字的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重要的文字才能千古流传。”在刘鸿彦看来,《“字”从遇见你》以博古通今的视角,为观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用当下的生动案例,展现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具有厚重的现实价值与文化内涵。
趣味讲述 丰富观众视听体验
为了适应当下受众的视频观看习惯和短视频的发展热潮,《“字”从遇见你》通过每集5分钟的轻巧体量,以颇具年轻态的讲述方法诠解了文字的前世今生。
“有趣”可以说是《“字”从遇见你》鲜明的特点。该片从字形、字义入手,旁征博引。网友留言说:“上下五千年,全在里面了。”
同时,《“字”从遇见你》以日常化、个性化的口吻,在风趣幽默的气氛中增强观众沉浸感。在“天”字篇章中,该片用动画拟人式的手法还原了甲骨文中的“天”“人”“大”3个字。在“鼎”字篇章中,将殷墟卜辞称为“商王的算卦笔记”,将“鼎”字的造型比作“中国的凯蒂猫”。这种“萌”化的叙事语态,正好符合当下年轻语境中的大众审美。
在呈现方式上,节目融合了实景拍摄、动画设计等多种技术手段,综合情景再现、动画模拟、声画运用等多种表达方式,解读了文字的渊源和嬗变。
这样短平快的节目样态、生动化的节目风格,让观众有了全新的视听享受。丰富的历史讲解和趣味生动的表达,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同时,这也有利于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主动了解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