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热播海内外背后――
呈现一部部丰富而清晰的“国家相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8
□冯翊明
2022年,广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6集系列纪录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以宏大视野、感人细节,全视角生动再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各级党组织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让八桂大地发生巨大变化,播出后引起热烈反响,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纪录片‘国家相册’功能,真实记录奋进的新时代,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昂扬之气”。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主动作为,很好地运用广西本土资源,围绕重大主题和社会热点的主题主线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自然与人文故事,聚焦百姓生活,创作了不少记录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纪录片,为展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作出了积极尝试与贡献。
呈现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
纪录片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建立珍贵的“国家相册”,好的纪录片呈现全面、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是对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
用光影记录新时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西广播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以粤桂扶贫协作为主题的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将视角对准粤桂两省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战略部署,记录了两省区干部与百姓携手奋斗,脱贫奔小康的感人历程。《壮美广西》《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展现广西壮美风光和多彩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捕捉时代新变化,展现美好生活,激发了民众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从浩瀚历史和时代洪流中拾取影像,制作历史纪录片。这些影像化的史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促进文明的传承与交融,也是一种对历史的保护形式。《方舟――桂林抗战文化城记事》聚焦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文化战线上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寻找巴布什金中校》还原两名苏联军人的援华抗战经历;《铁血湘江》书写了红军长征伟大史诗中最壮烈的一页;《魅力花山》立体呈现壮族先民筚路蓝缕、繁衍生息的历程……这些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多方挖掘收集史料,为观众还原历史,不少历史影像资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以《秘境幽兰》《方舟――东黑冠长臂猿》《方舟――布氏鲸》等为代表的自然类纪录片,以反映自然状况和科学研究及保护为创作目的,展现了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同心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讲述百姓精彩故事,记录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百姓人物群像。《百工图》通过记录手工艺术和手工传承人的故事,揭示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苗寨八年》用8年时间跟踪拍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山乡变化,一共拍摄了2000多盒录像带,加上无人机、延时拍摄等其他数码特殊摄影,素材量达10万多分钟。
携手东盟推动文化走出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媒介形式,承载着“国家相册”的功能,成为各国人民了解其他国家的重要途径,对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盟国家媒体机构开展纪录片创作合作,实现纪录片联合制作播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柬埔寨、泰国三国的国家电视台联合摄制的3集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更好的日子》中,老、柬、泰三国主持人深入广西、湖南、宁夏、广东等地展开田野调查,讲述中国精准扶贫故事,这些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力量的中国故事和人物影像记录,先后在4个国家电视台播出。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观众评价“这些纪录片制作精良、画面唯美、故事感人,仿佛生动的画卷,两国的人文风光、发展新貌在老中人民眼前徐徐呈现”“中国能完成减贫的世界奇迹,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向世界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
此外,《南溪河畔》真实反映南溪山医院医疗援越故事;《光阴的故事――切水不断》聚焦中国和马来西亚跨越千年的交往,展示当下两国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与美好合作前景;《一个医院的战疫》聚焦中国一家普通三甲医院的战疫过程,为周边国家抗击疫情提供了一部可视化的中国防疫抗疫工作手册;《陆海新通道》聚焦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对外开放通道,反映中国深化陆海双向开放……这些纪录片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如同建立起一部部丰富而清晰的“国家相册”,向世界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呈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大有可为。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载体,纪录片创作者应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四力”建设,用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
一方面要革新影像美学和传统叙事表达,注重观照现实,关注热点,将宏大主题叙事与百姓故事讲述相结合,内容接地气、富于人文关怀的创作能够让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强化新科技支撑。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超高清、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扩大传播途径,多平台、多形式、多渠道立体传播;探索短视频、竖屏、互动、动画等跨形态应用创新。
此外,要研究中外文化差异,找准差异点和兴趣点,在创作中注重塑造国家形象的国际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呈现清晰、全面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