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凡:带来独特的儿童文学风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3
□本报记者 刘蓓蓓
荆凡 青年作家,师从著名诗人张枣。著有长篇小说《颜料坊的孩子》《遥远的彩虹班》《露天厨房》等。作品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曾获2018年冰心儿童图书奖、浙江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
初识荆凡时,她还是少儿出版社的编辑。听她讲述策划图书的过程,便觉得她对儿童文学非常热爱并且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她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儿童文学《颜料坊的孩子》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让人看到了她在写作上的潜力。去年,她又出版了《遥远的彩虹班》。前不久,当她寄来新作《露天厨房》时,我才知晓她已经专职从事写作。
作为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荆凡每部作品的题材都能让我们看到独特的儿童文学风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评价说:“荆凡一露面,就给我们带来一片新的天地、一个新的故事,这表明她是在深刻理解了文学这个活的性质之后才露面的……她知道,一个独特的题材于文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结缘儿童文学源自“一支笔”
曾经担任少儿出版社编辑的经历,对荆凡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她说,这样的经历不仅给了自己理解少儿图书的专业素养、发现故事和甄选故事的眼力,也给了她一种儿童的视界,让她非常享受创作的过程。当然,这样的经历也提醒她,要对孩子、对创作、对文学始终保持真诚的态度和敬畏之心。荆凡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文学《颜料坊的孩子》,也与她的编辑工作密切相关。
荆凡从小热爱写作,但真正和儿童文学结缘源自“一支笔”。
因为喜欢读书,她毕业后在导师、诗人张枣的推荐下进入了出版行业,结缘少儿图书出版。2012年,荆凡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莎朗・德雷珀《听见颜色的女孩》一书的出版工作,这是她负责编辑的第一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图书刚一出版,莎朗就应邀来中国。在北京期间,荆凡作为责编全程陪同,两人相谈甚欢。离京前,莎朗把自己用过的笔放到荆凡手里,双手握着她的手,用英文说:“这是给你的。”荆凡把那支笔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书桌的抽屉里。后来,每次看到那支笔,她都会觉得那是命运给她的一个暗示,“我一定要自己写点什么”。
由于工作原因,此后荆凡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一些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这样的经历不仅给了她很多启示和鼓舞,也经常提醒她不要忘了那个暗示。
于是,2016年,荆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写了《颜料坊的孩子》,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荆凡说,她非常感谢莎朗,也会一直珍藏着那支笔。偶尔有机会去学校做活动,她也会把自己用过的笔送给孩子,希望能幸运地去唤起某个孩子对写作的热爱。
关注现实题材创作
《颜料坊的孩子》《遥远的彩虹班》《露天厨房》都是现实题材作品,而且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孩子的故事,但它们的主题、内核,及关涉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大不一样。
《颜料坊的孩子》《遥远的彩虹班》是荆凡创作的艺术成长系列的前两部,更多的是从国画颜料、中国诗词等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去关照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寻找、自我适应与自我和解。《露天厨房》则触及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境,包括疾病、死亡等,是一个关于怎样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生命观的故事。
谈及写作题材的选择,荆凡说,首先是因为这个故事正好生长在她心灵世界的敏感点上,和她长久以来的经历或者关注点、兴趣点、思考点有某种契合。如果它恰好又是很独特的,就会自己生根发芽,自己生长。当长到已经无法忽视的时候,就会把它写下来。荆凡努力要去做的,是挖掘这个故事的发生场域、它的发生逻辑以及人物的命运,尽可能让这样的场域呈现出更多的切割面,让这样的逻辑环环紧扣又符合生活规则和社会规律,让人物独一无二。
专职写作的荆凡,接下来陆续有新作品与读者见面。
荆凡艺术成长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橡皮擦乐队》,明年年初将出版,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孩帮助自己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实现她年轻时的梦想――在舞台上演奏《梁祝》的故事,故事的灵感来自荆凡的奶奶以及她和孩子一起学习钢琴的经历。
最近,荆凡刚刚创作完成一个讲述三代人守护一家书店的故事。荆凡创作这个故事的一部分灵感来自《博尔赫斯大传》。当她看到失明的博尔赫斯在黄昏去书店,并且请一个少年给他读书的场景时,就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喜欢看新的生活领域里所发生的故事。一个作家如果有发现新领域的能力,那是非常幸运的,荆凡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