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罗振宇:拿起书,开始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3
□本报记者 张君成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2012年底创办知识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2015年12月,罗振宇作为主讲人,在北京水立方首次举办“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目前已举办7届。2022年4月,出版《阅读的方法》一书。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爱读书,所以经常会有人问他阅读的方法。对此罗振宇也在思索,他认为不太在意读书的架势,方能享受读书的乐趣。在罗振宇的新书《阅读的方法》中,他强调了阅读的方法应该对人负责:在阅读过程中,唯一需要护持的,只有心头的那一盏灯火;并能持续察觉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以及阅读对自我心性的增进。他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这本书,重新找回阅读的那份初心:拿起书,开始读。
持续阅读源自内心动力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罗振宇坦言自己写作《阅读的方法》时,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阅读真的需要方法吗?他见过的有些爱读书的人,抓到什么读什么,在有兴趣和问题中不断冲浪,直到学业有成,也未必有什么成型的读书方法,去引导别人爱上阅读、更好的阅读。
罗振宇有一位朋友是英语老师,有一天,他的学生问他背单词有什么好方法,他告诉学生,“就是你愿意去背啊!”,这让罗振宇联想到一部话剧的台词:“没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这也给了他启示,行动本身就是方法,让人愿意拿起书,因为兴趣,所以行动。
持续、有效的阅读一直是源自内心的动力。因此罗振宇在《阅读的方法》中提出了对人负责的阅读理念。对人负责的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这种方式让人相信心灵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只要一直保持读的‘意愿’,总会由一个兴趣催生出无数兴趣,由一个问题带来无数问题,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在这种理念下,阅读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不再被看作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而是一张网,“山,有从低到高的次序,需要费力地攀爬;而网,处处相通,将我们愉快地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
罗振宇以自己为例,上初中的时候,他先是发现了自家书架上有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在书名的启发下他成为了学校话剧社一员,以此为契机接触到了《悲剧心理学》,了解到作者朱光潜是自己的安徽老乡,因此又借阅到了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将了解到的柏拉图“洞穴比喻”写进一篇作文,受到了表扬,最终形成正向反馈,因此又读了更多关于哲学方面的书,“只要保持兴趣的火苗不灭,爱上阅读这件事就必然会发生。”
随心漫步,探索更好的自己
在网状结构下,《阅读的方法》强调阅读是从一个点自然通向另外一个点的方法。为此罗振宇在《阅读的方法》设置了24个章节,并采用了“随机漫步”的结构,来减轻阅读的压力,“24章内容,每一章你都可以在20分钟之内读完,每一章都呈现了书籍造福我们的一种方式。你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章去读,如果觉得兴致未减,也可以随意跳跃到其他章节。整本书,你既可以一次读完,也可以随时再次阅读。”
除了帮助读者探寻到阅读的更多乐趣,他也希望读者发现阅读之美,在书中的第四部分“极致的体验”中,罗振宇表示,如果翻开书,便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古已有之的体验,比如“情感”“趣味”“快意”“苦痛”“角色”“文心”,“你在书里获得的,丝毫不比通过其他媒介获得的差,甚至别有一番独特的滋味,让你细细品味。”
在巧思上,罗振宇为《阅读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小书展”,即穿插其他书中有趣的小片段。它们跟主线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就像是博物馆里被摆放在参观动线上的展品。读者边在书中漫游,边左顾右盼,就可以看到这些景致,“很多优秀的书,魅力在片段、在细节。所以,如果某个片段打动了你,你突然动了要去找原书看看的念头,请立即扔下这本书,去响应那个召唤。”
可以放进孩子行李箱的书
一本好书应该什么样?罗振宇曾经设想过一个场景:一个父亲送孩子去上大学。孩子的行李箱已经满了,但他最后还想放一本书进去,这本书既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又生怕孩子会错过一段精神之旅。
罗振宇希望自己这本书能成为家长放在孩子行李箱那本书,成为点燃孩子们阅读的火柴盒,帮助他们获得更美好的人生,“十几年后,我的两个女儿就要上大学了。我会一直持续更新这本《阅读的方法》,并把它亲手放到女儿们的行李箱里。”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的方法》是罗振宇送给阅读的一份礼物。他认为一个愿意在书籍世界流连的阅读者,任何行动都会触发意外的相遇,迟早有一束微光会照亮他,“此后的一生,既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得到阅读的回报。阅读将成为与他终身相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