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西传之云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05
□陆建华
老子雕塑
视觉中国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典籍的精品,是道家文化的象征,其译本所涉及的语种与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学术背景、学术水平等的差别,造成了《道德经》译本良莠不齐,出现误译、误解的情况,这给《道德经》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科学分析、研究这种情况,为后来者能够更好地翻译《道德经》给出解决途径,需要我们对《道德经》西译西传作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遗憾的是,国内对于《道德经》西译西传的研究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相关成果多局限于从语言学、翻译学的维度分析译本的异同及译文之优劣,鲜有学者注意到《道德经》翻译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道德经》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的译本差异。西方一些学者虽然关注到历史文化问题等给《道德经》西译西传所带来的误读、误译,但依然是从西方文化的背景来解释这种问题的成因。基于此,章媛教授用10年时间从事这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以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道德经〉西传之云变》,为学术界开启了这方面研究的新探索。该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多角度、系统地研究《道德经》西译西传误释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误释的原因,从而为我们正确向西方译介《道德经》提供了一面镜子,也为当下正在精选的中华典籍“外译”工程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该成果的基本内容和学术贡献大体如下:
《云变》对《道德经》西译西传情况从总体上作了梳理。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道德经〉西传概述》,通过对大量西译版本的搜集、比较和研究,理清了《道德经》西译的历史脉络,统计了《道德经》西译的译本数量、译本所涉及的语种和译本所依据的版本,介绍了《道德经》西译的主要译本。由此,让读者看到了《道德经》在西方翻译传播的历程,以及在此传播历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的不断嬗变与扩大。
第三章《多元化解读〈道德经〉的得与失》,结合中西文化特点以及中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根据《道德经》西译译者的翻译立场和翻译方法,将《道德经》译本分为基督类、哲理类、语文类和演义类四大类。这种以译者立场、方法和内容为核心的类型划分,可以说是创造性的,较之于过往以时间为脉络,来研究《道德经》的西译西传情况,则更深了一层。因而作者得以深入论述《道德经》西译西传的得与失,指出这种由西方主导的翻译,无论是基于客观的解读,还是基于主观的解读,都对于《道德经》的文字造成某种曲解,对于《道德经》的旨意造成某种“遮蔽”,而这种曲解和“遮蔽”则直接侵害了《道德经》的文本和涵义。不过,即便如此,这些译本对《道德经》在西方的传播,在西方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依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亦如作者在阐释“演义类”译本所言,“《道德经》开放性内涵+西方文化中的发散性、功用性思维模式,造就了西传《道德经》中的‘演义类’译本”。这也是《道德经》西译西传始终“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道、德、无为、自然乃《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范畴,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基本元素,《云变》第四章《〈道德经〉核心概念的翻译云变问题》,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西译历程作了具体讨论,认为译者在翻译以上范畴时所选用的西语词汇并不准确,这看似是由选词不当所造成的,背后的原因则是译者受制于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缺乏对历史环境和中国文化的真实把握和真切体验所造成的。作者指出,在缺少中方全面参与和指导下的各类译者译本,对于这些核心概念的翻译“只能触及老子思想的某个方面,从总体上说只能是无限靠近的过程”。
从《道德经》西传翻译、西传接受、西传效果等方面,第五章《〈道德经〉翻译与接受中的云变问题及解决途径》,对西译和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有的重要范畴在西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却被翻译为一个词;具有多重含义的重要范畴,无论选用哪一个词翻译都是不准确的;译者缺乏对《道德经》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汉字意义的演变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从历史上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国传统典籍的西译西传,大多是在中国作为原著国缺失的情境下进行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组建国内的翻译团队,共同探讨《道德经》的翻译问题,技术性地处理《道德经》中独特的范畴和概念,并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的《道德经》呈现给西方,让《道德经》展示其真正的思想魅力。此论不仅对《道德经》西译西传,乃至对所有中国典籍如何走出去,都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