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抉择

作者:崔昕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9

  □崔昕平

  有了这次提心吊胆的经历,聪明的铃铃想出来一个办法:每当警报拉响,她就抓起口琴带在身上;当警报解除后,她“呜呜”地吹响口琴,这样妈妈听见口琴声,就能找到他们俩了。

  口琴,在最黑暗、最惶恐、最无助的时刻,成了一家人心里最温暖的记忆。

  ――《爸爸的口琴》

 

  人性,是人们关注与探讨的重要话题,更是文艺作品不断拓展的艺术母题。在祥和美好、衣食富足的和平年代,人们对人性的探讨往往更趋于悬浮状态,更朝向道德建构意义。而在某些非常规的特定背景与情境下,诸如战争,诸如大灾大难,人性的探讨往往更加凸显出复杂与深度,更具评估与认识意义。张菱儿根据祖父公木先生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的《爸爸的口琴》(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正是在特定的战争背景下展现个体抉择、凸显人性深度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爸爸的口琴》描写了“七七事变”后,张若松、高敏这对知识分子夫妇投笔从戎,投入战争的革命历史故事。当作家以微小、具体的个人,重回、切入到宏大的历史洪流时,个体的抉择便一次次跃然而出,构成个人史的同时,呈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战争史。其中始终贯穿的抉择,首先来自张若松、高敏夫妇在小家与民族家国之间的抉择――为了以赴死之志参加革命,夫妇俩决定将女儿铃铃送给老乡抚养。透过作品,我们看到了国难当头之际,张若松夫妇将亲女儿托付他人,奔赴抗日前线,看到了同为知识分子的孙谷、赵庄共同奔赴前线并最终献出生命。正是这样一批人,走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为后方百姓筑起了坚强堡垒,并最终击溃了日寇,挽救了民族危亡,重寻和平幸福的生活。

  在和平年代重新回首那个时代个体做出的抉择,其意义大约首先在于重回历史语境,体会、铭记那代人、那些亲情与大义之间的选择。临行前,父亲把自己最喜欢的口琴留给了女儿。轰炸中被炸坏的口琴,养父也一直为铃铃珍藏着。战争的间隙里,父亲和母亲都曾想方设法寻找铃铃。直至新中国成立,在友人和当地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张若松才终于找到了自己女儿铃铃。当生父找到铃铃,问及女儿有什么需要时,女儿脱口而出的是“口琴”。口琴构成了父女亲情间从未割裂的亲情象征。这样的选择背后,是煎熬,是大义,是不容忘却的历史与无数个舍家弃业的个体撑起的、载入史册的胜利。正是这么多的人舍小家顾大家,才有了未来一代的平安幸福。那样一代人,是奉献的一代,无私的一代,值得和平年代生活的人们铭记的一代。尾声处,那样一个午后,父亲吹着铃铃心心念念的口琴出现的场景令人动容,那是父女间记忆中始终铭刻的旋律。

  在养父母这条叙事线索中,也生动展现了百姓民众们的一个个抉择。养父母的家被炸,搬到远方亲戚家暂住,生活清苦,养父母却从不委屈铃铃,坚持送铃铃去读书。知道了铃铃的亲生父母是八路军之后,全班同学坚决地发起“关爱铃铃,保护铃铃”的活动。那种患难中的互助同样令人感动。当生父找到铃铃时,养父母并没有阻止,而是交由铃铃去作选择。对于铃铃而言,这也构成了一次艰难的选择。铃铃最终选择了留在养父母身边,一个女孩子的命运就这样走出了历史的轨迹。两条叙事线索,同样的艰难顽强,同样的水深火热,同样面临抉择、面临人性的重重考量。

  张菱儿根据祖父真实经历写就的《爸爸的口琴》,有助于读者再次回到那段革命战争史,感受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个体与人生,人与人之间焕发出的情感光芒,这样的人性情感就如广阔历史背景中的点点星光,温暖着彼此,也支撑着彼此。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张若松夫妇选择为国家舍小家,投笔从戎,无数这样的青年,铸成了钢铁长城,护佑了百姓民众的一方平安。他们这样一代人,是以无私的大爱共同构筑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平年代,养父母选择了由铃铃自己作出选择,铃铃选择了留在养父母身边,他们的内心不无煎熬,但同样是大义的选择。作品透过质朴真挚的讲述,生动展现了人性在经历各种考验时作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道义的光芒。正是这些选择,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支撑、温暖与护佑。作品的当代意义,诚如张菱儿在《后记》中所述,“探寻的是一代人身上的沧桑苦痛和悲欢离合,讲述的是艰难岁月里的大爱、执着、温暖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