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共一大历史

作者:黄如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9

  □黄如军

  文学要书写民族最闪光的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便是其中之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在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筹建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精气神”。徐剑所著的《天晓――1921》(万卷出版公司),聚焦建党前后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客观准确地对中共一大的筹备召开以及13位会议参加者的人生命运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学再现,为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厚礼。这本书特点鲜明,价值显著。

  一是主题宏大,主体呈现。《天晓――1921》站在历史的高原和时代视窗,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点,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孕育过程,深入思考为什么要“不忘初心”,怎样才能“不忘初心”这个贯穿百年的时代课题。这样宏大的主题,这样独特的角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部作品提出的问题,既是国家叙述,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会触发人们的共情与共鸣。

  二是史实准确,立场客观。《天晓――1921》的创作,坚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所有内容和表述都严格核查原始资料,并集最新中共党史研究成果于一体,突出文本和叙事创新,客观生动地展现了13位党代表的传奇经历和故事,揭示了作为党的先驱,他们虽然只是几点星火,却最终燎原中华,成就一番伟业的必然性,是一部文丰质优,思想品位高,文学品相好的优秀作品。作者徐剑为了讲好建党故事,不仅阅读了大量历史著作,还循着历史人物当年走过的路去摸索探寻。他将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成员的故乡一一踏访,仔细地寻觅,耐心地查找,细致地采访。他在湖南、湖北的行走与田野调查,从韶山到独秀峰,从湘江到长江,处处留下他的身影。

  三是资料翔实,考证精当。《天晓――1921》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不仅参考重要文献,还查阅了各地党史资料、回忆录、旧刊物、老报纸等珍贵材料。因年代久远,许多文献资料都是零星分散的。作者费力搜寻,细致考察,然后反复推敲文字表述,形成准确有力的呈现。对于史料,作者不是简单的复制、征用,而是经过高度个人化的文学处理,具有强烈的平衡感和分寸感。

  四是重点突出,系统完整。全书将建党前后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写得系统全面,且层次分明,轻重有度。作品将“南陈北李”加13位一大参会者作为绝对的主角加以真正的文学性的描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此外,《天晓――1921》对党史材料进行了严谨充分的发掘和丰富,在建党内容方面讲述得详略得当、粗中有细。如对共产国际代表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马林怎样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维经斯基跟王会悟究竟有没有见过面等,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是结构巧妙,细致生动。《天晓――1921》以一大会议联络人王会悟为第一叙事视角,以作家的现场观察、考证、思索为第二视角,运用党的一大权威研究成果,将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和13位一大参会者的人生命运浓缩在10天的会期里。这种结构的叙述方式在党史书写中是十分独特的。作品围绕一大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和13位参会者跌宕沉浮的人生命运,精心铺陈,娓娓道来,创设一个跨越时空的叙事时间轴,以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一场生动、精彩、传奇但忠实于权威党史的文学书写实践,敬献给读者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一部独特的、生动的大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