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大脑如何工作

作者:赵思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9

  □赵思家

  自2016年10月《大脑使用指南》出版后,我就没有再动笔写过和科普相关的书。

  过去3年里,我恶补了不少科普书,从浅显的到比较专业的,从讲神经科学的到讲天文学的,几乎不“挑食”。有些畅销书确实很“套路”,但也有些真的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

  诚然,我开始看科普书,是因为我想从前辈那里学习(甚至暗自与自己的前作比较),但越看我越觉得它真的有其他类型的作品没有的独特魅力。现在信息流庞大,观点很多,但识别观点的知识储备却很难与时俱进,因此人们很容易被信息流牵着鼻子走。相比容易传播和吸收的“输出观点”类的作品,科普书往往是“单纯地输出知识”。知识累积够了,读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种应对方式是不储备知识,有问题就上网查。现在中文网络上有很多神经科学方面的科普资料,查阅起来特别方便。但我也注意到一个情况: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科普文章陷入了“点到为止”的“套路”。

  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化学物质,其实都是神经递质。它被称为神经细胞之间交流的信使。可能你会对这个词一时不适应,反而更习惯它在科普文中常见的叫法――大脑激素。毕竟激素谁都听说过。但等看完了这本书――说不定只需要看完这一节――就自然而然能够明白为什么“神经递质”是一个恰当的名字了。

  最常见的神经递质有7种: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γ-氨基丁酸)和内啡肽。如果你平时偶尔会看与神经科学相关的科普文章,肯定会觉得这几个词似曾相识,但有可能记不清它们到底是什么。

  在这本小书里,我想系统地――但比专业教材更加生活化地――解释一下什么是神经递质,将这7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一一捋清楚,并有机会再横向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许多人上学的时候肯定都学过一点与神经递质有关的知识,但最多一两堂课的内容。这本书能够为大家提供比较专业的对神经递质的系统性概述,但在内容上会比教材或讲义对初学者友好一些。

  如果你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或是有其他理科背景、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对这本书更有兴趣。另外,如果你对大脑或与其相关的疾病和现象感兴趣,平时偶尔会看和大脑研究有关的新闻和科普文章,相信这本书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大脑通信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

  赵思家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