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80后”精神成长

作者:杨雅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9

  □杨雅莲

  年初,由作品《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热播之后,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聚焦青年人的彷徨与坚守。在《中文桃李》中,梁晓声将目光对准“8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以自身在大学执教过程中与学生接触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讲述他们的理想和奋斗,也倾诉他们的苦闷与困惑,探寻自身成长与成就事业之路。

  2000年,中文系新生李晓东和徐冉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初遇,小小的冲突后,彼此的印象都堪称不佳。他和她都没想到,两个会成为情侣。毕业后,李晓东、徐冉和所有同学一样,面临着留在家乡小城市发展还是选择进入大都市打拼的抉择。两人面对诸多挑战,在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之间努力寻找着可能之路。

  已经年逾70岁的梁晓声向自己发出巨大的挑战:设身为一名“80后”小城青年,以第一人称写其大学生活、恋爱、友情、闯荡北京、一次次成败得失。作者与主人公在年龄上的代际鸿沟是不可避免的,但小说重在表现作者的诸多社会、文化思考,以及对于当代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冲突时所作取舍的理解:毅然放下虚幻的理想回归现实,于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发掘生命的价值,实则更有意义。梁晓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也是因为用第一人称让他有亲近感,换位思考,站在青年的角度来书写。

  作为老师,梁晓声教过很多“80后”的学生,他的孩子也是“80后”。所以,为“80后”写点什么,一直是自己的一份念想。梁晓声教过中文,也想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留下一点记录。写完《人世间》后,梁晓声期待写一部不那么沉重的作品,可以放松一下。《中文桃李》里经常有小小的幽默掩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梁晓声生活中比较真实的一个状态。

  《中文桃李》是梁晓声倒数第二本长篇小说,还有一本正在创作当中。那本写完了,不管水平怎么样,“梁记面食店”就要关张。在梁晓声眼里,写作和面点老师傅开一家面馆没有多大区别,无非就是要把面食做得好一点,要保证食材的环保。人有的时候还是要放下,不要太执拗,但是缸里还有一团面,这团它不能浪费,就有了《中文桃李》。对梁晓声来说,写小说更多的是手艺活儿,跟靴匠制好靴、酿酒师酿名酒等劳作没有本质差别。

  《中文桃李》讲的不是文学的困境,而是一些中文专业的青年人的困境,他们从业后所面临的一些困惑以及他们是怎样思考的。作品中有位汪尔淼教授,他的讲课内容,他对中文和教育的思考,对于几位“80后”主人公影响深远,是他们的人生导师。汪教授身上,就有梁晓声很深的影子。作品中,汪教授让学生们讨论电影、文学作品。在梁晓声看来,通过一部作品,引发怎样的思考以及延伸的讨论才是有价值的。

  《中文桃李》

  梁晓声 著

  作家出版社

  2022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