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心》:

真情流淌 葳蕤芬芳

作者:程向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程向阳

  津渡是一位心境旷达,洞察细致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澄碧明亮、空灵飘逸、细腻辽阔,总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质感。近日读他的散文集《草木有心》(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又让我们返回到另一个贴近现实的诗歌场域,如同一个诗意的植物园,每一株草木上都生长着一些刻骨铭心的往事,童年记忆、乡土亲情、漂泊之旅、生命喟叹等多个维度,相互缠绕,不断延伸,架构成迷人的风景。

  文集语言素净,叙述简洁,真挚感人,弥漫着泥土气和市井味。夜读,常让人产生“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归乡感。作为诗人的津渡,始终怀着一颗草木之心,回望旧时光,展现动人的场景和细节,寻觅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以此锤炼植物意象,暗示对生活的思考,隐喻对生命的关切,厚重而凝练,有很强的当代性。津渡博学多才,但他的文字,不卖弄,不炫技。通读全集,最深的感受是,他的真诚和善良,在字里行间点滴聚拢、汇流成溪,穿行在草木之间,幽远绵长。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津渡也不例外,在他的散文里,对故土亲情的书写,是其中一根很长的线条。这些往事多与植物有关,在他的眼里,一种植物就是一位亲人,树木生长着回忆,花草摇曳着温情,他的情感和智慧是在众多植物的滋养下,才得以播种、萌芽、拔节、分蘖,不断生长,枝繁叶茂。这些植物在田间地头,在记忆深处,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

  马齿苋,一种在江汉平原随处可见的野菜,在祖母精心的打理下,烹饪成为难忘的美食,改善贫乏的生活,被赋予很多美好的愿景,留下酸涩而甘甜的童年记忆。《马齿苋》一文,以物喻人,借物抒怀,一棵生命力极强的马齿苋,分明就是祖母勤俭、慈祥、富有生活情趣的精神形象,更是烙在诗人心中的亲情印记。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津渡的童年是自由和快乐的,他在苦楝树下读书,在柿子树下“做买卖”,在草籽田里捉迷藏,在碾子塘里挖莲藕,遍尝乡野美味,尽享美好时光。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到朴实、安静和自信,这一切都与童年的母爱息息相关,热爱生活的母亲常常给哥俩惊喜。子花开的季节,喜爱女孩的母亲常给哥俩梳冲天辫,扎子花。香椿树吐出新芽的春天,母亲变着法为他俩做椿芽菜。柿子树落果的秋天,母亲把掉落的青柿子捡起,精心腌制成孩子们爱吃的柿饼……童年的快乐多半与母爱相关,母爱是快乐的歌谣。

  当然,母爱的阳光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津渡的童年也有孤寂与落寞的时候,这是他的另一种快乐,《土台子上的林子》就别出心裁地再现了这些景象。这片榔榆林,神秘、幽深,令人好奇和向往,全文多次提及,但并没有对林子及草木进行过正面的介绍和描写,也没记录哥俩快乐玩耍的场景,而是花了很大篇幅来描述弟弟在禾场上受到欺负后,津渡与孩子们争斗打闹的场面,以写实填补在林子中玩耍的留白,达到“以正合,以奇胜”的效果。这种迂回侧击的叙述策略,深藏着诗人的匠心,也深藏着打开童年生活的密码。

  多年来,津渡的散文对其生活状态的变迁有过零散记录:从鄂西到浙北,从上海到北京,求学、务工,工作岗位的变动,生活地点的变换,使他饱受颠簸漂泊之苦。在脚踏生土,眼向生人的时候,那些熟悉的草木总能谛听他的倾诉,枝叶舒缓乡愁,花香吐出块垒。从植物身上领悟对生活的认知,又因植物广结善缘,植物在他的人生旅途,如同一叶叶扁舟,承载着酸甜苦辣,走过一程又一程。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常常会走近植物,以求得某种宁静,但是植物却很难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读读津渡的《草木有心》吧,这是一株独自葳蕤芬芳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