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

为入侵植物鉴定提供权威参考

作者:刘华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刘华杰

  加拿大一枝黄花布满上海市崇明岛,甚至分布于虹桥高铁站的轨道间;肿柄菊和蓝花野茼蒿在云南省西双版纳随处可见;火炬树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及河北省多地栽种;三裂叶豚草和(普通)豚草早已渗透到北京市永定河流域……

  外来植物对中国生态、生物多样性、经济发展以及景观,均产生重要且不可逆的影响。最近出版的五卷本《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收录植物68科224属402种(或变种),它是对我国境内可见的外来入侵植物的系统总结,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科研、教育、景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等有着重要参考意义。此丛书是在之前多年工作基础上,由马金双主持全国11家科研单位和高校共同完成的。

  此书的出版,为中国各界认定、鉴别、评估入侵植物提供了权威的参考资料,使得实际工作中若干做法有了可靠依据。比如,某建设项目中不可以或者不建议使用某些植物,以前不容易说服别人,现在则可以引用《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来讲道理。我相信它会受到海关、科研、教育、环保、生态、公园、乡村建设、景观设计等部门和企事业的欢迎。

  无论人们对这些入侵植物做什么动作(禁止、拔出或药物杀灭),从众多植物中辨识出它们来就相当麻烦,对普通百姓甚至对专业植物学工作者、园艺工作者都有困难。对于即将到来的入侵植物,这要求先有一定基础,对本土植物有相当的了解,见到新奇的、外来的东西才会敏感。在信息化时代,一部齐全的图文并茂的工具书是必要的,《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此书行文简明,采用大量彩色数值图片,便于使用。

  减少入侵植物造成的危害,通常认为是少数人的责任,比如海关人员的管控。但是,光靠这一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入侵植物的活体,特别是其种子,被人为带入境内的渠道有很多,防不胜防。海关的检出率可能不到1/10。进口的粮食、种子、肥料(比如牛粪)、木材中,旅客的行李箱和背包,往往无意中夹带了入侵植物的种子;它们不需要很多,甚至几颗种子就可以迅速繁殖开来。第二道防线是从事植物保护、植物分类学、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专业科技人员。但是他们人数、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方方面面。此时就需要有一定文化素养并肯投入相当多时间的热心群众参与。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除了经济损失之外,是破坏生态,还严重影响人们的审美,比如破坏当地的特色景观。

  外来植物不都是坏植物,有好的,也有坏的。相当一部分外来入侵植物是由于我们的短视或者疏忽而引入中国境内的植物。应对入侵植物应把握若干原则:第一,宜早不宜迟,加强源头管理。第二,树立本土植物安全、优美的情感认同,优先保护和展示本土植物。第三,鼓励广大群众学习植物学知识,学会辨识常见本土植物和入侵植物。第四,科研部门应减少急功近利,建立责任追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