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集释》:

传承绝学 古为今用

作者:曾庆军 黄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曾庆军 黄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共收录了4篇传世文献未见的佚籍,分别是:《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和《越公其事》。《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记载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在外,借助秦国力量返国,以及重耳归国后整顿内政、一战而霸的史事。《赵简子》记载了春秋晚期晋国赵简子始为卿入朝,范献子与成对其训导劝诫的文辞,成论及晋国3位先君――献公、襄公、平公,讲述了国君以俭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本辑最重要的一篇是记述春秋晚期吴越史事的《越公其事》,全篇75简,内容完具,书写整饬。简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兵败,委曲求全,经10年生聚、10年教训,依次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的“五政”,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的故事。这4篇文献均由战国楚文字书写而成,竹简共计109枚,对了解晋国及吴越历史有重要价值。

  由西南大学张显成教授指导,安徽大学滕胜霖博士编著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集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将清华简第七辑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并对简序、文意理解、简文中出现的疑难字以及相关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逐条进行介绍与分析,为不同领域的读者了解这一辑的内容提供了一条捷径。

  作者在集释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子犯子余》简11“ ”读作“庇荫”,“庇荫”见于《国语・晋语九》:“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简文意思是百姓面见汤如暴雨正疾而(寻求)遮蔽。《晋文公入于晋》简1“ ”读作“笾醢”,即《周礼》中常见的“笾人”“醢人”,简文中泛指宫中从事杂役之人。作者认为《越公其事》简18“草莽”改读作“幽荒”,见于《尚书大传》:“尧南抚交址,于《禹贡》荆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也。”简文指荒远之地。简28“ ”字是“替”字异体,简文中读为“惕”,意为戒惧、警惕等。简46“ ”从“扁”得声,在清华简后续几辑中得到了印证。

  作者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所含的4种文献,每种先“总说”,概述该文献的内容,然后参考整理者意见按内容分为数章分别予以集释,最后“小结”,总结并深说有关问题。这种形式颇有利于读者对文献的理解。

  每一章先是“章解”,简介本章内容的有关问题。然后是“摹本及隶文”,将原简文字的摹本作横排处理并与隶定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很方便读者将隶定文字与竹简字形进行比较,这一创新性做法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摹本及隶文”之后便开始该章的正式集释,每一条简文的集解均先尽量全面出示学界各家之说(若无则自然阙如),然后以“霖按”形式陈述自己的观点,予以按断定其是非。这样,既搜集反映了学界的释读成果,也出示了作者的按断。

  典籍翻译的基础是做好今注今译,作者在每一章的集释末增设了“今译”一栏,将晦涩难懂的竹简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方便不同领域的读者了解竹简内容,也为出土文献外译提供了借鉴。

  该书在附录中增设了“竹简释文”和“逐字索引”两栏,索引能清楚地显示出每一个字在简文中出现的频率,并在相应字头下可以看到所在句子的释文,对于清华简研究、语言学研究颇为实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集释》的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楚简的整理与研究,有利于弘扬传承冷门绝学,还为古文字爱好者阅读、使用提供了极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