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作者:邢庆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邢庆仁

  新中国美术史上,众多的画家和画派里,长安画派无疑是最具挑战的,它虽经历曲折甚至略带伤感,好在还有回忆记录史册。时间过去了60年,他们依然照耀着长安的天空。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以延安鲁艺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家及汇聚三秦大地的传统文人艺术家群体,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向引领下,以高昂的创作激情和全新的表现手法描绘火热的新生活,讴歌劳动人民,图写山河新貌,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异彩纷呈的华章。

  这一时期,中国画成就最为突出,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为代表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不仅展现了革命与时代的宏伟画卷,而且在深植生活、描绘黄土高原人文风情的同时,对民族传统做转化性的新创,树立了雄浑朴厚的艺术风貌,使长安画派异军突起、响震画坛,成为新中国三大地域画派之一。

  《长安画派》(西北大学出版社)由画家邢庆仁主编,包括5卷,分别展示了长安画派代表画家石鲁、赵望云、何海霞、黄胄、方济众的代表作品和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诸位大师的艺术成长历程、创作特色。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传统是什么,传什么,统什么,传以人传,统以事合。时代在变化,人事亦在变化中变化。

  生活不是艺术,但艺术不能没有生活。1963年,石鲁在常宁宫开始思考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他以个人经历反思人的问题,“以神造形,则可变形显神;以形求神,则形全神微”。石鲁标帜鲜明,极具号召性。

  晚年的赵望云坐在竹编的藤椅里,晒着太阳,看着茶壶,深一笔、浅一笔在册页上涂抹,没有计较,却有了生命的温暖。

  “我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不认真深入生活绝对不会有出息的。”黄胄说。

  把朴素注入人的生命,把热情转向大地,方济众是长安画派的干将,是画派之后衔接陕西画坛的重要人物,他动用自己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为陕西美术的振兴架桥铺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整个人沉浸在嫩草初抹的朱雀街细雨中,发出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赞叹。这首诗,是韩愈在长安写的。艺术有许多故事。画画总不能老那么画,到底怎么画,反正重复别人不对,重复自己也不对。

  有想法就画,不要想好了再画。好的时代必有好的作品,更有好的人民和观众。方向比方法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确定了方向,努力才更有意义。

  长安画派的伟大在于将生活艺术化。传统对它不只是一套架子,它不想走程式化的老路,它要在生活中寻找实战经验。

  形和影不离,虚和实相生,这种捉摸不定的因素,有时会在瞬间出窍。艺术与生命无异,每一个暗示,假借物质向非物质形态的延伸,都是指向另一个世界的,就如同我们每次从睡梦中醒来一样,一切都不是独自存在的,画家们演绎着那不易觉察的美的传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