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年》:

大半个世纪的研磨之功

作者:刘佩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22

  □刘佩英

  中国有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百,对中国诗歌来说,是个有趣的数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被称为“诗三百”。中国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清初编集的《全唐诗》浩浩荡荡,一共有49800余首诗。蘅塘退士在做唐诗精选时,为什么是三百,而不是四百,或其他呢?一个说法是说《唐诗三百首》就是仿《诗经》三百篇而作的如此规模。

  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就是唐朝,这个诗歌的巅峰年代,一共289年的历史(启于公元618年,终于907年),差不多也就是三百年。那么,在这三百年的诗歌创作里,诗人及其创作是如何与历史互为激荡?不同历史阶段的诗歌,是否会有一种神秘的共质?这些杰出的诗作,背后有哪些心路历程?

  黄天骥先生的新作《唐诗三百年》(东方出版中心),就是把研究的眼光放在整整一个朝代和一个300年的长度里,带着这些问题,给我们翻开了欣赏唐诗全新的精彩的一页。

  黄天骥先生是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一生著作颇丰。在其耄耋之年,细读唐诗,从诗人胸臆到言语笔锋,从字词典故到寓意寄托,从历史背景烘托与同类题材分析,黄先生下了极细致的功夫,写就了这本《唐诗三百年》。

  在本书中,黄先生按照诗人出生的时间,分别对32位唐朝诗人的35首诗做了翔实、生动的解读。除了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大诗人各选两首作品外,其他诗人都只选一首。其中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崔颢《黄鹤楼》、韩愈《山石》、李商隐《锦瑟》等。值得一说的是,这35首诗并不都是《唐诗三百首》里的,黄教授还选了一些未在三百首,但在今天还是比较流行的名诗,让本书的选本显得更饱满、丰富。

  作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本书的诗词赏析,并不仅仅是文学审美的解析,而是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加上本书是按诗人出生年代编排,读完本书,整个唐代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都被勾勒出来。同时,作者视域宽广,对整个唐诗可以说了如指掌,在分析某一首诗时,总是能将这首诗成诗的年代及其时代特色进行分析,读起来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由此及彼,颇有启发。

  以卢纶《塞下曲》组诗为例。

  在对诗词本身分析时,第一句“翎金仆姑”,黄教授很耐心地告知读者,金仆姑是传统的名箭,为保持射向目标的稳定准确,以大鸟坚硬的翎毛作为箭尾,说明它是非同寻常的武器,是将军使用的名箭。这样一来,很快让读者对比较生僻的名词有了深刻的了解。

  然后,说到该诗的历史背景。他在文中写道:卢纶长期参与军旅生活,曾经被派往唐朝名将浑的手下担任10年的幕僚,亲眼目睹过浑将军的英勇。《新唐书・浑传》里也有“缄中矢,自偃去,被血而战愈勇”的记录。因此,《塞下曲》那组诗里,很可能就有浑将军的影子。

  一句一句分析完诗词语句之后,黄教授再回到对整体诗作以及中唐时代总体诗风的看法。卢纶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以卢纶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大半生都在混乱和苦难中度日。在这样的氛围里,诗坛很少出现像盛唐时代那样力透纸背、波澜壮阔的作品,这一辈诗人,更多的是在互相酬唱中,抒发个人叹老嗟贫的心声。一下子就把读者从一首诗带进了一片森林,然而又清清楚楚地指出了森林的路径。这样的文字,读起来真是觉得精彩纷呈。

  黄教授治诗词戏曲,著述闳富。然而,成书却谨慎低调。本书目录,他没有单独为每篇文章另取夺人眼球的标题,而是很朴实地在每一篇诗作前面挂一“说”字,如《说骆宾王〈在狱咏蝉〉》《说王维〈观猎〉》《说元稹〈行宫〉》。感于此,本文也学其格调,副标题就叫“说黄天骥先生新作《唐诗三百年》”。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先生评价本书说:“历史、文学和经验在这里交汇,而唐诗也就因此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诚如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