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邦:独阅读不如众阅读

李治邦:独阅读不如众阅读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5

  □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李治邦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笔耕不辍的作家,常年活跃在讲台的阅读推广人……即便是熟识的朋友,恐怕也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李治邦的身份,但他的生活其实只围绕着一件事,那就是读书,从他的学生时代起就一直这样。

  作为2021年书香天津“优秀读书人物”,今年59岁的李治邦长期致力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发表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各100余部,长篇小说7部,随笔散文集4部,他参与改编的广播剧《重整河山待后生》等3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读者心中的“角儿”常听常新

  在很多读者心目中,李治邦好比戏迷一定要听的“角儿”。“我们馆有很多李老师的‘忠粉’,只要是他的讲座,不管线上线下,报名表上的很多名字我都有印象了。”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宣传活动部主任刘晓柯说:“印象里没见过李老师带稿子上台,但那些典故、习俗,一会儿就‘蹦’出来一个,甚至书中一段话说背就背出来,台下的人听着能不带劲?”凭刘晓柯的经验,这些年来,只要李治邦在讲座上提到的书,或者相关的主题,很快就成为他们馆的借阅或者点击的热门。“李老师能把很多之前只是‘知其然’的东西让我们大家‘知其所以然’,就好像一层窗户纸被点破了,一下子就敞亮了!”

  “我会把讲座上要讲的书,自己先踏踏实实再看上一遍,即便是已经读过很多遍的书,重新再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想法或者新的收获。”李治邦说。

  长期听他讲座的人发现,即便是讲同一本书,李治邦每一次讲的内容都不一样,角度也换了。“能让听众常听常新的背后不仅体现着李老师对读者的尊重,更包含着他对阅读这件事的看重。”刘晓柯说。

  从阅读受益,惠及更多人

  “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多年来,李治邦以这样的原则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因为他知道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李治邦清楚地记得,那是学生时代在老家河北省安平县度过的一个暑假,“我和堂哥每天都去学校的图书馆,在那里我结识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雨果,还有美国作家德莱赛和杰克・伦敦,一读就是一天,渴了就喝点凉水,饿了就啃几口带来的饼子。”条件如此艰苦,但是李治邦回忆起来却甘之如饴,“那一个月里,我近乎贪婪地阅读,让我对书产生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李治邦非常重视经典阅读,在他看来,这些经典可以塑造品格、提供思想营养,而这也是一般意义的图书无法实现的。他感念小学班主任张老师对他的培养,“老师一直在鼓励我多读书,引导我去涉猎不同种类的图书,告诉我越是读不懂的地方越是长知识的地方,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查字典、查资料,后来我去当兵了,通信中,我们交流的大部分还是和读书有关的内容。”

  因为自己从阅读中获益良多,李治邦也希望阅读惠泽更多人。

  把讲座内容变成读书故事

  直到现在,李治邦每天都至少要花2―3个小时用来读书,他不赞成把书当成摆设,“我有个习惯,书一到手,就抓紧读。”李治邦的书房里大概有六七千本书,桌子上、架子上,甚至连过道儿的地方都被书“攻占”了,他哪一本都舍不得丢掉,反而将这越来越窄的空间称为“书道”。

  在李治邦看来,阅读是一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事情,“阅读,尤其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最好有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集体,大家取长补短,交流分享,日子一长读书的兴趣就有了。”

  李治邦认为,不管到多大年纪,培养阅读习惯都不晚。他经常到社区给老年人讲课,把讲座内容变成读书故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慢慢就见到了效果。

  作为一名作家,李治邦的写作离不开阅读,他经常用自己的作品给读者讲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很多读者都非常喜欢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这些经验都来自我的体会与积累,既真实生动,又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