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花烂漫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5
□王左佐
木材鉴定领域看似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我们却处处离不开木材。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唯一可再生并能循环利用的资源,木材资源一直是全人类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其中以木材为制作主体的木质家具、木质工艺美术品,又催生出我国传统工艺领域中一朵灿然绽放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乃五行的一支,其“木性”寓意着东方,代表着生机,也蕴含了中国文明中刚柔并济的精神。懂得木材自身所代表和承载的意义与价值,便能领略《木鉴:中国古代家具用材鉴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这本书的魅力。
从大众科普和社会发展之需要的角度而言,由于近年来古典木质家具、木质工艺美术品的收藏炙手可热,随之而来的是对木材,尤其是珍贵木材的鉴定和发掘日益迫切。在木材的保护、收藏和鉴定领域均急需一本集大众科普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优秀工具书。
《木鉴》一书的写作逻辑建构于树种分类之上,在介绍27种木材的名称、产地、基本特征、种类、用途的同时,对其呈现的材质特征、生态面貌以及制成器物后所呈现的特点加以重点撰写和科普,采取以图识木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方式向读者传达鉴别和鉴赏的方法。
本书作者周默是国内木材鉴定领域的资深专家,为了让这本书以全新风貌问世,他查阅翔实历史资料,结合艰辛的田野调查,整合其多年以来从事木材鉴定的心得和经验,从木材的整体生长风貌到细节纹理走向均有清晰的呈现和解说,其用词严谨而行文雍容,尽显大家之风。
木材鉴别主要指对其的“是或非、真或假”作出正确区别。正如周默所说:“自19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的研究,一直是令中外学者十分困惑或无从着手的问题。”虽前人也有所探索和研究,但终未能形成气候,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业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木鉴》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木鉴》一书的显著特点与主要目的便是弃陈见旧规,将知识的壁垒拆除,将人为的智巧屏蔽,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家具,特别是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每一种木材并不是冰冷、僵硬的,其色泽、纹理、油性、密度,甚至缺陷都是其本有的特征,其不同的、绚烂的历史与文化也许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木材(或森林)的历史与文化”在国际上是一门新生的学问,但在中国,翻开《诗经》《山海经》《史记》以及唐诗宋词,关于木材的历史与文化的文章灿然,字字珠玑。应该说,中国在木材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有鉴于此,本书不仅分门别类地呈现了各种木材之至美,更重要的是重新掌握关于木材学及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研究方面的话语权。
一本真正的好书,其承载的内容本应可大可小,幻化无形,既能学以致用,其目光之所及、思虑之深远,又无远弗届,涵盖着非常广阔的天地情怀,而这也正是《木鉴》之所以受到业界、读者认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