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的孩子》研讨会线上召开
书写马兰孩子成长中的“惊天动地”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5
□本报记者 杨雅莲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与赤胆忠心,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两弹一星”宏大主题的儿童文学应该如何书写?4月9日,孟奇、杨飞创作的长篇儿童文学《马兰的孩子》线上研讨会举办,与会专家展开热议。
科学精神最激励人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马兰的孩子》很好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国的时代特色和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作品将“两弹一星”精神这一宏大主题,通过一群孩子的成长,生动地展现出来。出版人、作者要珍惜时代赋予的机会,静下心来,以更高的追求,更扎实的功力,用最好的精神食粮哺育青少年读者。
“两弹一星”研发人员的高贵品格、科学精神和爱国热忱,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代代中华儿女间赓续相传。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刘嘉麒看来,《马兰的孩子》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讲述了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人们的故事,和在环境极其恶劣的马兰基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努力向上。
创作《马兰的孩子》,体现出作者孟奇、杨飞的高度责任感。去马兰实地采访时,孟奇被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居功至伟的精神深深打动。杨飞则相信通过阅读故事,有更多人能体会到当下的岁月静好背后,有先辈的默默奉献,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和平,也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技强国的意义。
传奇故事最吸引人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马兰的孩子》通过孩子的视角,将奋战在核事业一线人员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严谨细致的态度、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表现得感人至深。
马兰基地上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具有艰难、冒险、传奇等特征,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称,因为“两弹一星”对于共和国的特殊作用,使得马兰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充满了传奇色彩。《马兰的孩子》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通过动人的故事,诠释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非常适合青少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称,《马兰的孩子》用看似平凡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核试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诠释了一种深刻伟大的精神。作品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是孩子身后若隐若现的人物,是马兰基地的脊梁和精神支柱。
细节呈现最打动人
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细节临摹等诸多方面,《马兰的孩子》具有鲜明特色。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评价作品:视角独特,作者选用孩子的视角切入,来表现我国原子弹试验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主题宏大,作品虽然写的是马兰基地的孩子们,但背后矗立的是为我国核事业发展艰难探路的一大批“隐姓埋名”的英雄们;还原历史,本书用文学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共和国成长中的这段历史;细节感人,细节发掘最难、最容易打动人,作品发掘出许多生动感人细节;教益深刻,每位读者体会不同,但都会读出一种精神,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高级工程师李岳坦表示,“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精神更是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马兰的孩子》正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诠释和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