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融媒体编辑部:

声屏幕后有“巧手厨娘”

作者: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4-15

  □本报记者 田野



  图为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融媒体编辑部的巾帼女将在进行节目编排。

  青海广播电视台 供图

 

  在领导和同事眼里,她们是业务骨干,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完成工作不罢休;而在自己眼里,她们只是一名最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做好工作是自己的本分。

  她们是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融媒体编辑部的17名巾帼女将。在电脑屏幕前和广播电视声屏幕后的常年坚守,敬业、奉献是对她们最简洁有力的概括,如同高原上一株株挺拔的格桑花。

  从早到晚能烹“全席宴”

  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融媒体编辑部每年要制播1800多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挑起这样一副重担的群体正是一群平均年龄40岁的团队。

  青海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新闻中心主任陈新云近日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我们融媒体编辑部现有职工22人,17名为女性,占部门人数的77%,主要负责《青海新闻联播》《午间360°》《晚间播报》三档电视综合类新闻节目和《青海广播新闻联播》《青海广播新闻晨报》两档广播综合类新闻节目的稿件组织、分发,节目协调、调度和制播工作。”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这支全员近八成都是女性的队伍,用细腻、坚韧和刚强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她们负责编排的《青海新闻联播》等屡获青海新闻奖各级奖项,2021年又荣获中国新闻奖编排类三等奖。正是长年累月的突出表现,今年“三八”妇女节,她们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如果说融媒体编辑部是新闻制播的‘中央厨房’,那我们就是‘巧手厨娘’。”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融媒体编辑部副主任冷程说。

  新闻千条线,编辑一根针。陈新云说,每天的稿件签审,从导向正确、信息准确到结构合理、文字优美、评述得当,字词句篇,她们都用心推敲;每期的节目编排,从标题到导语到节目逻辑架构,各种类型的新闻都要巧妙安排。

  编辑工作没有节假日,按时准点上岗是基本要求,也是铁的纪律。融媒体编辑部的工作每天从早上7点播出的《青海广播新闻晨报》开始,到晚上6点半的《青海新闻联播》、7点的《青海广播新闻联播》直播,一直到八九点的《晚间播报》审片结束,承担全天五档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播。每逢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或突发事件,更需全员到岗。

  直播线上能做“加急菜”

  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新闻大餐,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四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更需具备运筹帷幄、谋篇布局的业务本领。为了能使每一档节目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主题主线报道深刻有内涵,民生新闻关切百姓彰显情怀,每天从清晨开始,研究国内、青海省内重点要点事件,精心筛选稿件,一直以来都是她们的必修课。

  “《青海新闻联播》是直播制。责任编辑是节目的把关人,也是节目能否顺利安全播出的关键。”陈新云介绍说,播哪一条新闻、播出方式、主持人的导语、每条新闻的时长、能否兼顾大小屏同时播发等,都和责任编辑制作的播出单密切相关。如果播出单跟不上变化或者发生错误,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播出事故。直播线上往往是上一条片子已经开始播出了,下一条片子还在审看,或者是在开播前半分钟、十几秒钟片子才到位。

  “这时候,感觉空气是凝固的,心脏都要停止跳动了!每一秒等待都显得那么漫长,我们要用最快的时间做出反应。是按计划播出还是跳播?每一个决定,都会让直播线上各岗位发生连锁反应。就是这么紧张和刺激!想想我们的心脏得多么强大。”冷程说。

  直播线上让人心跳加快,不直播的《晚间播报》也经常出现让人胆战心惊的情况。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6月的一天,当天的工作顺利结束,我吃过晚饭正想美美地贴个面膜放松一下,突然接到指令,《晚间播报》要调换节目。”冷程回忆说,“这时距离节目播出已不足40分钟,时间紧急,我扯下面膜,穿着家居服就飞奔到单位,和相继赶来的同事们忙碌起来,终于在播出前几分钟完成调换。”

  在陈新云眼里,直播线是新闻节目生产的生命线,前期若干努力,出新出彩就此一线。“关键岗位就需要铁的作风和纪律。”面对信息量大、加急稿件多的直播常态,融媒体编辑部的娘子军们作风刚硬、行事果敢、处变不乱、配合默契,总能顺利圆满完成每一天的直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