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3-03
河北教育出版社素以雅文化的图书设计著称,多年来依然坚守着素雅的设计风格,我们也曾经因此引领潮流,然而纵观当今中国的图书市场,我们逐渐与之有了一些差距。如何创新一直困扰着我们,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遇到了这本书《历史的斑纹――追寻三坊七巷名流远去的背影》。
作者简福海老师对这本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先后约稿13位插画师,创作了100余幅插画作品,这些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表现手法,有国画工笔、白描、素描、油画、版画等。急于改变的我,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更注重改变,几乎抛弃了我社一直坚守的雅致风格,将各种风格的插图一股脑放了上去,差不多就是一个大杂烩的状态,冲击力是有的,但是毫无章法。责任编辑看过后,耐心给我讲解了这本书的历史环境与人物介绍,告诉我:设计师应该用设计来传达内容信息,我们拥有的资料种类繁多,但只有适宜到位的选择,才能令其展现良好的功能,美术编辑应该对文字有一个感性的理解、悟性的把握,这样才能塑造好形象与文字的契合感,从而保存作品的品位与价值。
听了编辑老师一席话后,我与作者多次沟通,最终选取了3位老师的作品加入设计中――林容生(国画系列)、陈伊霖(板绘系列)、林村(素描系列)。林容生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他笔下的三坊七巷,古朴而苍劲,如开篇的一幅画泛黄斑驳的马鞍墙与曲曲折折的青砖小路,伴随着一种年代感,可以令读者有穿越一段时光、抵达一截历史的感觉;负责板绘系列的陈伊霖是中央美院的一个在校学生,“00后”的她接触的是现代时尚的文化,我们请她用时尚小清新的手法,绘制一些细节来诠释书中人物情感的描写,让读者有如接近一位故人,了解一丛旧事的感触;林村老师精湛的造型能力,塑造了10位名家的肖像,那细细的彩铅痕迹,穿越古老的坊巷,让我们站在这段历史中凝视着过往云烟。
插图绘制好后,在版面设计上,我们在追求视觉传达的基础上,把文化审美与书卷气息作为切入点,大面积留白与点线结合融入设计中,令图书设计贯穿“雅文化”,又不失时尚感。
这一版做出来后,作者简福海老师请了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对设计进行指导,并发布了设计样张,请广大读者对设计与内容进行讨论互动。设计得到了范迪安老师的认可,并题写了书名。谢冕、梁晓声、李舫、谢有顺、徐则臣等著名作家、评论家也为本书题写了推荐语。这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在这种鼓舞下,我对雅文化的设计基础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这种改变,充满了自信。针对读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又对设计进行优化,请了书法家对名人的感悟进行书写,并附之于斑驳的墙壁上作为篇章页展现出来,斑驳老墙与苍劲的书法相得益彰,加之篇末跨页的三坊七巷国画作品,诠释出了三坊七巷动人心魄的美,与意味深长的历史情愫。
图书面世后,短短几天在京东的网络销售平台上,收到了100多条好评,并获得京东散文类畅销书榜单第七名的好成绩。
吕敬人先生在《书艺问道》中讲到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书籍设计家的专利,它是著作者、出版者、编辑者、设计者、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书籍的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所以这本书的成功凝结了作者简福海老师、编辑王艳荣老师以及许许多多关注这本书并为之努力的人的心血,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创新不是否定对文化的坚守,而是在坚守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