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美丽梦想

作者:殷健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殷健灵

  2009年,我的儿童小说《蜻蜓,蜻蜓》出版了,写一个留守女孩安安和外婆之间的冲撞和接纳,写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奈与困惑,内核里仍然在探讨亲情与爱。说到底,那时候写这个题材,是胆怯的、底气不足的。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生疏,也因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隔膜,于是,只能将这样一个题材浓缩于一个乡村家庭,具体而微到祖孙关系上。《蜻蜓,蜻蜓》固然感动了很多人,但我以为,它仍旧算不得真正地写留守儿童。

  一晃,到了2012年春天。

  “蚊子”在孩提时代曾经是我的读者,长大后当了乡村学校的特岗教师。我了解到她当时的工作状况,动念前往贵州大山,探望她和她的学生们。在山中度过的日子,于我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一种荡涤,也是一种启悟――即便生活艰辛如此,我在那些留守孩子身上看到的,依然是顽强的生命力;在他们的眼睛里感受到的,依然是童年的清澈和对未来的憧憬。后来,我把在大山里的经历,写进了幼童小说“甜心小米”系列。小说里展现的生活以及山里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城市孩子来说,同样是一种心灵的荡涤。

  我在想,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未来?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思考着,寻求着答案。

  时隔8年,2020年的夏天,我听到了一个美好的词:“童伴妈妈”。这是一项充满大爱、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截至2020年4月底,在75个县898个村开展的“童伴妈妈”项目,覆盖了51.9万名儿童。

  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为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监护网,试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福利与保护探索有效的途径。我以为,“童伴妈妈”项目是一种真正的进步,从关爱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到守护他们的精神成长。这是经过这么多年,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所给出的充满人性化的关爱方式。

  2020年9月,我得以于暌违8年后,再次深入贵州大山,寻访“童伴妈妈”和留守儿童家庭。

  和8年前相比,大山里的生活今非昔比,通了自来水,坑洼山路被水泥路、柏油路替代,岌岌可危的泥砖房变成了二层小楼……那些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大山里的“童伴妈妈”,用她们的爱,照亮了乡村孩子寂寥的心。这些“童伴妈妈”,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有的从外面嫁过来,有的在外面打工重新回到家乡,她们也许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都具有宝贵的“爱心”。

  我很喜欢“童伴妈妈”的称呼,生活里,孩子们也亲热地叫他们的守护者“妈妈”。都说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无私的爱,对于缺爱的孩子,“童伴妈妈”是春风化雨般的安慰与爱的补偿。

  我还听说,在四川巴中的大山里,有一位特殊的“童伴妈妈”张蓉,她和丈夫陈果,早在20年前,就从城里回到大山,建起一座留守儿童学校,先后守护了1000多名孩子的成长,他们被孩子亲热地称作“张妈”和“果爸”。初春,我终于有机会来到张蓉和陈果的“元顶小学”,和老师、孩子吃住生活在一起。陈果和张蓉带着我认识他们深爱的大山,也带我认识村里各式各样的人……

  元顶村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地方,常年多雨,云雾弥漫。雨雾中的群山美得朦胧,美得清丽。这部小说以“云顶”为题,“云顶”,寓意云之端,象征着纯真、高洁与渺远。我想把这部小说献给陈果、张蓉、李前梅、韩静、罗怡、汪绍敏、周开梅、杨晓彤等“童伴妈妈(爸爸)”们,献给所有关注和守护留守儿童成长的人。从“走出去”,到“走回来”――这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到那时,乡村的孩子才不会“失爱”,一家人完整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才是人们向往的“最好的生活”。

  《云顶》

  殷健灵 著

  新蕾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