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自然资源文化传播平台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5
□岛晓霞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扩张和发展,让自然资源文化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大众传播、高频传播时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报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相推波助澜,也让自然资源文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文化主要指自然资源行业精神文明的部分,包括行业人的价值观,也包括行业内的文化艺术创作和活动。近年来,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通过更新文化版面语言、推动文化建设活动、打造文化共建基地、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强化文化理论研究,不断挖掘自然资源文化的内涵,弘扬自然资源文化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
更新版面语言,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的前身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在上世纪90年代末起提出“土地文化”的概念。20年间,“土地文化”成为国土资源行业系统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宣传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发挥了作用。2018年5月18日,报头由《中国国土资源报》更名为《中国自然资源报》。报纸每天第八版副刊版面,成为弘扬自然资源文化的主要阵地,用新闻报道、书评随笔、书画摄影、散文诗歌等形式,挖掘清新、生动、鲜活的自然资源主题内容。如2018年11月17日副刊版面“图说自然――用地图符号呈现自然资源文化”,即是用地图文创产品中与自然相关的元素符号来呈现自然资源文化蕴含的意义。
与此同时,以大自然为审美表达对象,版面语言不断更新。2019年开设新栏目《自然随笔》《自然之旅》《自然视界》《自然资源图书榜》等,逐渐荟萃了行业系统内优质的自然资源文化作品。2020年又设立了《地方名家话自然》《自然资源文化大家谈》《吟咏自然》等新栏目,通过对人与自然的重新定位与思考,表达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倾向。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这就是自然资源文化传播弘扬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表达这样的价值观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生态破坏的反思和批判,一是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歌颂和赞美。无论批判也好赞美也好,两种方式都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不仅要有生态破坏的反思批判,也要有生态修复改善和建设的例证,还要有对建设生态美的积极褒扬,包括我们自然资源工作、自然资源人的精神状态,都是对自然资源文化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创新媒体平台,扩大自然资源文化社会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扩张和发展,让自然资源文化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大众传播、高频传播时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报社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相推波助澜,也让自然资源文化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首先,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或自然资源系统重要宣传节点,开设频道专题,传播量呈现放量式增长,社会影响力显著。比如,2019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秘境之眼》传播量达39亿人次,单期收视率超1%;“2020珠峰高程测量”话题在“i自然”微博阅读量达2.9亿次,登顶当日7小时不间断直播观看人数达663万,凯旋当日直播观看人数1182万;“2020全国土地日”“2020世界地球日”等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28亿次;2021年在“学习强国”组织的3次专项答题活动超过7500万人次参加……
从行业角度看,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文化的发展支撑。自然资源文化对于行业人来讲,是刚需。“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使命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更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包括价值的传播、知识的普及等。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和高效直接等传播特点,放量式的订阅量、点击率,不仅可以短时间内提高媒体知名度和舆论引导能力,而且让自然资源行业精神、文化价值观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其次,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只是文图搭配的宣传效果。鉴于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报纸和新媒体由不同部门负责,报纸编辑在日常组约稿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媒体素材,将之提供给新媒体编辑进行编发。比如,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建设纪实》的报道中,发现由该局干部职工制作的《发光吧 women的阅读家》短视频获奖的线索,最终该短视频在自然资源部微博上进行了二次推广。在《“科普中国”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微视频大赛评选揭晓》的消息中提到有21部作品获得一等奖,这些获奖作品最终在“i自然”强国号上以科普微视频系列专题形式呈现。
再有,鉴于新媒体短平快的特点,很多重要会议或者发布会消息可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之后再在报纸上推出深度报道。以2021年自然资源系统内两部重点图书为例,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地球之巅》和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编制的《这里是重庆――每周一图地图集》,在新书的发布会当天分别在“i自然”公众号和强国号推出了消息报道和长图推荐,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之后,在报纸文化版上分别推出了《大美之境》《山水为骨 文化作魂》的深度报道,挖掘图书出版背后的故事、专家评价、创作者心语等内容。像这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融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得自然资源文化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打造共建基地,提升自然资源系统对外形象
为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系统文化建设,提高自然资源系统的文化素质,提升自然资源系统的对外形象,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从2019年开始启动了与基层单位文化共建的活动。计划从基层中选择一批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热情、又有特色优势的单位设立共建基地,共建内容包括新闻宣传、人才队伍、文化活动三方面。
尽管受疫情影响,近年来报社和文化共建单位联合举办了几次自然资源文化研讨及采风活动。2019年8月,联合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江苏省东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举办了首届全国自然文学笔会;2020年12月,联合中国土地学会土地文化分会、江苏省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了全国自然文学研讨会;2021年6月,联合中国土地学会土地文化分会、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了全国自然资源文化研讨会。报社希望通过与基层单位共建,充分调动自然资源系统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联合系统内文化队伍,鼓励全社会创作各类有思想、接地气、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自然文化作品,向全社会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激发更多人热爱自然、关爱自然,以此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为自然资源文化鼓与呼者不仅仅是报社一家,事实上还有系统内外各文化单位和组织。如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博物馆、出版社等文化单位,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共同推动自然资源文化发展。如2021年年底,由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和法治日报社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书画研究会组织书写的土地管理“一法一条例”“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在自然资源法治宣传周期间,法治日报新媒体平台、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全媒体平台分批次刊发书法作品,旨在发挥书法艺术的熏陶作用,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
不仅有作品、有平台、有活动,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思考自然资源文化的问题,越发丰富了自然资源文化的思想内涵。比如2021年3月8日,报社以《崇尚自然 以文化人》为题,设置自然资源文化的研讨话题。整版专题讨论,特邀了自然资源科普作家、系统内的干部职工共同探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自然资源文化建设”的话题,汇聚了一批有意思的观点。
总之,随着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媒体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自然资源文化的平台不断拓展、报道手段日益丰富、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弘扬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自然资源系统的行业精神均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