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将“融合+出版”融入教学实践

作者:左志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21

  □本报记者 左志红

  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团队与《党建》杂志社合作,创作完成百集《百年先锋》微视频。

  中国传媒大学 供图

 

  推出“红色云展厅”百家数字博物馆,制作105集《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研创无障碍音像出版作品为视障人士修建“文化盲道”……这是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专业近年来的融合出版实践成果。该专业为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一流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特色专业,迄今已有22年办学历史。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顺应时代潮流,树立出版专业实践育人观,创新实践实验教学系统,改革编辑出版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坚持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该专业的建设情况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出版系主任吴炜华。

  积极回应时代命题更新融合出版教育理念

  “以道御术,内圣外王。”在吴炜华看来,出版教育不只是“术”的教育,更是“道”的教育,要将教书育人上升到服务国家战略高度。“出版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如何顺应新媒体趋势、融入新科技浪潮,用创新成果真正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设计教学体系时,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新闻传播、实践创新教育融为一体。”

  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专业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合出版与文化传播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出版社等共同建设29个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平台。

  教学团队以“全媒体+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推进教学法创新,充分应用无人机航拍、H5、VR、AR、MR等新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建设“融媒体课程群”和“新媒体编创”“数字出版”等高水平慕课和系列SPOC课程。相关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端“人民号”等平台上线,为全国50所院校选用。

  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团队推出一批融合出版成果。师生编创并推出“全福游 有全福”“数字文化西安”“那些年我们学过的红色经典课文”等主题数字书架,以移动优先为导向,将传统出版物进行视听化、数字化整合,产品包含智能文字识别、AI语音生成等功能,将智能技术充分融入数字出版物。吴炜华说:“这些成果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数字书架和融媒体纸质出版物等载体播出,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与数字出版资源的联网共享。”

  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专业团队以网络内容出版的形式推出“红色云展厅”百家数字博物馆,助力出版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数字传播。师生团队与《党建》杂志社合作,创作完成百集《百年先锋》微视频和百条《动听百年》音频作品。吴炜华说:“我们希望通过育人理念升级,构筑教学新场景,培养面向新时代、适应全媒体环境的出版人才。”

  立足视听领域优势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

  身处信息化社会,“视听”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符号,是传播时代强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立足视听专业教育,开展视听实践创新,使教学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高度契合,努力培养爱党爱国、有情怀、有担当的视听专业人才。

  “我们积极开展基于融合传播的视听实践,学校的每一项出版专业教育活动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吴炜华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团队制作了105集《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将图、文、三维动画、虚拟场景等多种视听元素与全国大学生的文物讲述录制有机结合,在央视网上线一周就获得了1035万观看量,动画版《红色文物耀军魂》于八一建军节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在视频轮播结束后,团队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完成音像出版。

  师生团队综合运用图片、动画、影像、音效、解说等手段,打造融视频,推出的“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系列融视频在光明日报新媒体平台播出,并将我国小学生必读的75首古诗制作成《“中华诗词文化鉴赏”融视频》。“这些视听作品不仅赢得了用户的点赞,而且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为培养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创新型、复合型视听传播人才奠定了基础。”吴炜华说。

  师生团队还发挥视听专业优势,基于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发起“光明影院”项目,研创了无障碍音像出版作品,为视障人士修建了一条“文化盲道”。项目团队在视听作品的音乐和音响之间,插入对画面的声音讲述,描述画面内容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意义,制成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电影,惠及视障群体。数年来,师生志愿者义务为视障群体制作了400多部“讲述版”电影,创作了我国首部无障碍年代剧《老酒馆》(46集),并将这些作品推向全国,实现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团队的专业能力,更培养了同学们的善心、爱心、责任心,成为社会责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与视听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生动实践。”吴炜华说。

  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助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出版教育需要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出版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课程、资源、教材、项目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在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上,中国传媒大学探索国际传播、数字出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机制,以英语实验班等形式提升出版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形成以教师为带头人、学生团队为核心主力的协同创作模式。该专业开设《新媒体视听编辑》《新媒体编程基础》等紧跟媒介发展的前沿编辑出版课程,拓展多元样态的课外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编创、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社交媒体传播等能力的同时,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

  “我们以数字出版驱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将教学科研与实践创新有机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实践成果。”吴炜华说。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党百年、精准扶贫等重大主题,专业团队开展影视剧译配、纪录片制作和多语种短视频创作,并通过主流媒体平台落地海外国家。

  在抗击疫情期间,师生团队为抗疫报告剧《在一起》制作英文配音版,在28个媒体平台播出,覆盖近30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联合推出《我们正青春――百年大党里的年轻人》系列微纪录片,该出版项目译制成25个语种在海外播出,总阅览量超过750万。

  此外,师生团队创作的《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英文版视频,经由光明日报新媒体平台、孔子学院、侨联“亲情中华”等平台向海外传播,收获良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