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生命主题

作者:马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2-18

  □文学评论家 马季

  文学是基于现实却力求在想象中突破现实的社会化的精神创造,它建构起一个跨越时空的心灵世界,将人的生命历程转化为一种审美活动。当我们读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常常会进入一种忘我之境,那种在艺术天空的精神漫游,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回应。

  孙晶岩创作的《中国冬奥》是一部全景式记录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从酝酿、申办到筹备,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全面、立体、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冬奥充满曲折、艰辛、挑战与机遇的历程。“体育绝对不只是体育,体育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作为这部作品的灵魂,书写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和张家口崇礼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环保奥运、节俭奥运的“圆梦之旅”,生动描绘了冬奥名将、教练及组织工作者在冰雪运动中敢为人先的风姿和艰辛付出。

  以散文创作著称的刘亮程创作了长篇小说新作《本巴》,这部作品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借助古代民间口传艺人留下的神思,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诗性智慧。作品讲述了3个孩子的故事,他们把现实世界的沉重生活,带入到游戏、故事和多重梦境里,让人回归世界原初意义上的本真,看见另一个时间中的自己。

  50篇杂文,40年记者生涯代表作,构成了一部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非虚构作品集《回到种子里去》。这些零零散散的记述后来成为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传世巨著《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种子。加西亚・马尔克斯坦率地承认,在魔幻的道路上,自己笔下的世界从未比现实走得更远。他把错综复杂的世界付诸笔端,从家乡开始,从观察身边事开始,从非虚构写作开始。回到生活的源头,或许对我们认识大师不无裨益,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有若干作者亲身经历的描述,如《生命之河》,完整且完美地交代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男女主角最后的河上之旅的背景,都是原样重现。

  父子关系是中外文学史上的重要命题之一,叶兆言的新著《通往父亲之路》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铺写一个家庭的时代记忆,更折射出一个家族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在叶兆言笔下,父子关系的文学漫旅亦掺杂浓郁的文化反思:每个人都想走近自己的父亲,时光流转,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成为国学大师、学界巨擘,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但“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张左发现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近过张希夷,有时候走得越近,感觉越远”。而在时代洪流之中的人世变迁揭示了更为深刻的生命主题:从更为深远与宏阔的范畴来讲,通往父亲之路,其实不局限于肉体的血脉相连,更是对精神血脉的指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