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

培育私域流量 提高销售转化

作者:郝天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1-24

  □本报记者 郝天韵

  

译林出版社编辑在江苏书展上直播。译林出版社 供图

  译林出版社目前在抖音平台上有超过16万用户,现在以每周平均8000人的速度在增长,并且每场直播用户下单的占比都在60%以上。译林出版社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相较于直播电商而言,传统出版社的优势在哪里?困难在哪里?如何突破?对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译林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分享该社直播售书的探索和经验。

  发挥优势赢得市场

  其实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在与传统电商和达人同价的情况下,自播不用承担佣金和促销费用,只需要支出物流成本。对此译林出版社市场发行中心副主任高晓丽表示:“虽然同时也要承担仓储和人力成本,但这些成本都是固定的,利润率比传统电商要高。”

  自播以来,译林社就着眼于其擅长的领域,凭借专业品牌影响力,持续为读者直播推荐优质图书。谈及直播间的图书选品及价格策略,高晓丽坦陈,头部热销品是译林社直播必选;其次是一些内容选题很好,但被市场忽视的优质图书,也会在自播时展示销售,“读者经常会觉得,看到这些品种是意外之喜”;还有就是只有译林社自营店铺才有的品种,比如作者签名书、特装书、编号珍藏版、文创周边等。

  2021年以来,译林社结合自身情况,加大自营平台的建设力度,上线了自营电商ERP、进行物流仓储建设。“想做好自播这个事情,后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仓储和物流支撑。我们有了自营仓之后,C端的发货品种和效率都得到了保障。”高晓丽表示,再有就是对人员进行调配,在市场发行中心内部配置了“自营六人组”,负责自营平台和社群的运营,同时兼职抖音和天猫店铺的自播。

  “对于出版社来说,要有自己的存量转化机制,发展私域流量势在必行。”高晓丽向记者表示,2021年整体的情况就是视频电商的迅速崛起,流量向新渠道发生了转移,机会来了,必须要把握住,否则只会损失市场和用户。

  优质内容传递品牌温度

  译林社拥有世界文学、人文社科、教育新知、少儿等多个出版板块,因而在其自播中涉及多个领域。据了解,其自播也根据板块进行分类,分别做文学、社科、童书的专场;也会根据性质进行分类,讲座活动会在其微信视频号、微博、B站进行,带货售书在抖音、天猫同步进行。

  出版社自播的初衷,是要将优质的内容传递给读者。“我们一开始自播主要是为了尽快突破‘抖音的新手限制’,方便头部达人带货(新店铺单日订单超过1000就会被平台锁定,新订单进不来),后面慢慢形成了常规动作。”高晓丽向记者介绍,“刚开始没有固定主播,主要是我自己上,以及组织社内编辑参与直播。到了后期,我们部门也逐渐培养起年轻主播,更加活泼,网感更好。”

  就这样,图书编辑们也加入了直播带货。“社内编辑自播的好处是能从直播间里传递出我们品牌的温度,出版人背后的精神力量,如果对本社和本社的图书没有感情,那种温度也很难传递给读者,无法实现共情。”高晓丽说。

  “知识干货的直播符合读者的核心需求,优质内容是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发展优势。”在译林出版社营销推广部副主任龚文宇看来,比起五花八门的测评,选购图书的用户更看重能否通过收看直播和购买产品来增加知识。

  抓准每个热销时机

  “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期间,我们抖音单场直播最高金额达到2.6万元,每场直播新增用户数从几百到上千不等。”高晓丽告诉记者,不错过每一个图书促销时点和特殊节点,利用起适合直播的场景,才能在自播售书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2021年5月21日,译林社做了一场“宠粉专场”直播,因为“521”和“我爱译”谐音(和读者一起爱译林)。当天直播实现了近6万元销售额。

  在2021年“双11”当天,译林社策划了全天播不停活动,从上午9点一直播到晚上10点半。高晓丽介绍,“双11”当天,译林社在抖音和天猫平台上的销售金额总共达到24万元,达到全年的销售高点。

  除此之外,译林社的视频号也定期在周二、周三、周六、周日晚更新,不断吸粉,并根据后台跟踪的用户行为,把握用户喜好。同时,根据社里的推书节奏、社会热点,打磨有趣有料的视频文案,打造大众喜爱的主播人设。

  关于译林社下一步的自播工作,高晓丽表示,核心依旧是聚焦优质内容的输出。在主播人设方面,培养相对专职的社内主播,让适合出镜的编辑参与进来,打造专业化的直播团队;在选品方面,融入其他出版社和直播间适配的相关产品,开发更多自营独家的品种。另外还将提高自播频次,稳定直播时间,以提高用户黏性。“总的来说,就是让出版社的自播更加丰富多元,持续培育出版社的私域流量,提高销售转化,助力品牌营销。”高晓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