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金科玉律”未曾变 观影动机待激发

作者:付莎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1-12

  □付莎莎

  2021年,影片总票房、影片单日票房、大盘单日票房、档期总票房等新纪录接连诞生,是观众仍然热爱走进电影院的力证,热门优质电影的上映仍能激发广泛的观影热情。因此,电影仍是主流的文娱消费形式之一,持续深耕内容仍是“金科玉律”。

  透过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可以看到,在2021年里,《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三片斩获157亿元,但20亿元、30亿元等“腰部”影片集体缺失;31天的假日档期贡献了全年1/3以上的票房, 同时全年有1/5的时间,大盘单日票房不足4000万元。202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经历着档期与非档期产能进一步分化、观众观影向档期和头部电影集中的演变。如何调动观众的观影意愿、强化观影动机,成为2022年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观众向头部电影高度集中

  数据显示,2021年大年三十单日票房1546万元,相比2018年、2019年票房谷值的3000余万元下降明显;同时,2021年大年初一单日票房16.92亿元,较2019年大年初一14.58亿元的单日纪录显著提升。这恰恰说明,档期与非档期的冷热分化并非是观众不爱看电影,而是缺少热门影片所致。在2021年,票房破亿影片的上映数量占11%,相比往年的16%下降了5个百分点。

  从近5年整体来看,类型中包含剧情题材的影片,无论是票房占比还是数量占比,都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爱情与喜剧数量占比持平,票房贡献上,喜剧表现更为突出;动作题材数量占比仅属于第三梯队,但票房占比仍位居主流之列。

  近年来,剧情题材大类整体市场占有率上涨,是由于将剧情作为第二、第三副题材的“X+剧情”影片明显增加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影片选择加入剧情元素,增强故事性。

  2021年以喜剧作为主题材的、千万票房以上的影片中,多达6部附加了剧情题材,这其实也是为了在剧作中增加泪点。在过去一年票房5000万元以上的喜剧中,有4部的泪点提及率大幅高于行业均值,其中《你好,李焕英》《了不起的老爸》《阳光姐妹淘》3部泪点的提及率甚至高于笑点。

  对于一些受众特定的类型,市场也存在稳定的需求。比如受众聚集在一、二线城市的《梅艳芳》票房破亿、刷新华语音乐传记电影票房纪录;4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17%的《白蛇传・情》票房突破2000万元、刷新戏曲电影票房纪录,都让行业对于特定市场充满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电影社交属性体现更强

  2021年电影市场双人观影比例进一步提升,电影的社交属性体现更强。基于爱情等强社交题材,通过仪式感、特殊场次等运作能附加观影动机。比如《穿过寒冬拥抱你》《以年为单位的恋爱》在去年12月31日开放的特殊场次,市场占有率均高于传统黄金时段。通过仪式感等放大社交属性,进而强化观影动机,甚至可以运作出新的档期。

  “选择在一个热门档期”与“一年观看一部热门电影”,以上两组数据组合出的这样一个情境,相信一定不是行业愿意看到的,但当热门影片只愿意在热门档期上映,那么,久而久之观众也只会在热门档期看电影、只会选择热门档期中最热门的一部观看。需求端的消费行为改变,很多是由于供给端的培养。提高观影频次,需要在非热门档期上映也能激发观影动机的内容自信,需要更加了解观众及其喜好。

  虽然观影动机呈现弱化态势,但2021年诸多票房新纪录的诞生,证明观众仍会积极地支持优质热门影片。疫情之下,尽管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复工后观众仍会积极地重返影院。

  综上所述,针对如何提升观影动机,猫眼研究院建议,可通过题材复合,创作市场需求稳定的、具有新鲜感的优质类型电影,提高观众兴趣度;通过强场面、强情节、强情绪、强话题等内容设计,提升影片核心能量,经由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推荐和传播,激发观影动机;抓住观影结构年轻化趋势,创作年轻观众喜爱的好作品,迎接“00后”观影红利;放大电影社交属性,通过打造仪式感等附加外部观影动机,运作更多热门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