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跨过鸭绿江》创新表达获点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31
□本报记者 杨雯
目前,电影《跨过鸭绿江》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
2020年年底播出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备受观众好评,而从40集电视剧转变成2个半小时的电影,并不仅仅是压缩时长这么简单。“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无论是创作还是制作,团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克服了很多的困难。”电影《跨过鸭绿江》制片人李萧说。
班底、制作通盘考虑
李萧介绍,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在电视剧拍摄之初就开始创作电影的创新尝试。“我们在创作之初已经考虑到电影和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的转化问题,兼顾了电视剧的叙事丰富性和电影的视听感染力。”
在班底构成上,电影《跨过鸭绿江》一开始就采用了电影的团队,包括摄影指导、服化道指导等,都有着丰富的电影拍摄经验。尤其是导演董亚春,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曾经获得过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奖项,后来又执导了《战火中的芭蕾》等影片,实战经验丰富。
另外,为了能够让画面经得起大银幕的考验,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制作上也不含糊,美术置景和道具都达到了电影质感。“比如,拍摄战士在前方冲锋的场景时,我们在他的前、后都设置了炸点,如果只是在电视上看,可能只需要设置一个炸点就可以了。再比如,为了还原被轰炸后的鸭绿江大桥,剧组用了近20吨废旧钢材,在摄影棚内搭建了一座几乎1:1还原的鸭绿江大桥,坚固的桥面可以行车。”李萧说。
视效、情感冲击更胜一筹
与电视剧版相比,电影《跨过鸭绿江》毕竟篇幅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全景式、史诗性地展现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对此,李萧回忆说,“创作团队经过多番探讨,最终决定选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彭德怀是这场战役最核心的亲历者,以他为视角讲述这场战役无疑是最贴切的。”
同时,尽管体量有限,影片还是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诸次战役、诸多重大战事、诸多感人的场面和时刻纳于片中,言简意赅地予以精炼呈现。
李萧认为,由于电影画面冲击感强,情节集中,因此,情感的表达会比电视剧更加浓烈。尤其是电影集中展现了彭德怀的数次真情流露:铁原阻击战63军以9000人的兵力掩护大部队撤退,彭德怀哽咽;50军拼到最后也不叫苦,彭德怀心痛落泪;38军创造的军事奇迹使彭德怀发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38军万岁”的电文;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几乎瘫倒在地,靠着洞壁泣不成声……“有很多观众在看到这些情节时,都忍不住落泪了。”李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