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才“培养指南”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2-01
□本报记者 郝天韵
纪录电影《大学》成为学界业界精准对接的成功典范。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当下,影视产业领域内呈现出对既懂产业管理又懂生产规律的高端经营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既善于应用新技术又精于影视制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显著需求、对既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又蕴藏巨大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多元需求。然而,新时代对影视人才的新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间却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断裂现象。
针对这种断裂,围绕“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这一主题,来自电影产业、投资、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精英从不同角度有着各自的见解。
守初心:用影像讲好故事
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每个时代的故事,讲好每个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现实的或历史的故事,这是所有电影人的初心和使命。学界普遍认为,优秀的创意制作人才,是用好的视听手段,讲述结合时代发展或触及人类心灵的好故事的人。
“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但这其中有时会存在一个观念上理解的误差,即认为讲故事是个技术性的工作,更多的是利用摄影机和演员来进行工业化制作,却忽视了创意制作人才。其实,这种人才培养是当下电影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面对迅速变化的电影行业和电影学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表示,要讲好一个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人的综合素养,包括其拥有的文化视角、艺术视角等。另外,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媒体融合时代,要提高创意人才在不同平台面对不同受众讲好故事的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影视创意制作人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主任齐虹表示,一是要用有自己特色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二是在视听语言基础上,采用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的视听形式。“虽然胶片时代已然过去,但对审美的追求不能改变。”齐虹表示,这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创意制作者需要秉持的原则。
“我愿意把影视创意制作人才定义为当代的社会观察家和人类的心灵捕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表示,创意制作人才要讲好两类故事,一类是紧密贴合时代发展,把这个时代振奋人心、令人激动、让人揪心不已的故事用影像手段表现出来;另一类是讲述人类的内在世界观,即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这是影视行业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和讲述的故事。
作为行业的经营者,文投控股常务副总经理蔡敏认为,“好的电影创意制作人才应该让电影作品更加产业化,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它、认可它,并且对我们生产的内容抱有期待。”
搭平台:实现精准对接
今年夏天,纪录电影《大学》带着四代清华人的理想之光走进了人们视线,取得了很好的口碑。该片的制作团队来自清影工作室,这是一个已经深耕纪实影像15年的影像机构,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师生及校友组成。此次拍摄的《大学》,彰显了清影工作室的新突破,也成为学界业界精准对接的成功典范。对此,梁君健表示,纪录片等影视创作人才培养,应该让同学们采取多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的视角观察社会,同时,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把自己的阅历和拍摄对象的阅历用某种共情方式连接起来,以达到跨越个体的、人类共同情感的升华。
“人才培养的实训环节,基本上是在校期间就模仿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校园是一个小舞台,影视传媒是一个大舞台,有实践经历的学生走向行业,基本不存在时差和落差。”杨乘虎表示,很多在校园内就可以提供的实战环境、制作需求等,实现了影视人才培养和供需之间的精准对接。同时,影视创意人才来源的多元化,加之行业对于创意人员的诉求,也倒逼着创意人才、制作人才培养开始转型。
在杨乘虎看来,转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制作人才开始向头部发展,二是对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因此,近年来,一直有大学生电影节等品牌活动和平台,调动更多的非专业类学生,让他们通过便利化的拍摄和创意手段,进入到影视创作和创意表达过程中来。
“从企业角度来讲,我们一直希望高校的专业资源能够很好地与产业市场接轨,以及有更多的在校学生参与进来。”蔡敏表示,一方面,高校是一个能够让产业链条集聚起来,并且能够整合多方资源的平台。另一方面,从长效机制来讲,从影视创意到后期运作的整个流程中,有一些细分领域其实是在学校,“作为行业的经营者,我更希望能够跟专业院校一起来进行影视人才的前置培养,为影视人才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好地跟行业接轨铺路”。
新赛道:培养复合型人才
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时代中国电影的人才需求也有所改变。一方面,新时代对传统电影创作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时代电影业需要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一部电影从创意制作到发行传播,影视创意制作人才和管理运营人才缺一不可。对此,学界业界普遍认为,需要培养更加具备综合性、多方向复合能力型的新生力量。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高雄杰认为,影视创意制作人才关系到电影产生,管理运营人才关系到电影存活,需要更多维度的细节把控与团队运营能力。“创意制作人才跟管理运营人才都植根于最基础的艺术门类或者影视门类,二者相同点是,面对同样一个影视载体,管理着以故事为核心、以视听为形态的这样一个内容;不同点是,从创作层面来说,更多的是对故事的尊重,以及对艺术本体的尊重。从管理运营层面来说,不仅要解决一个故事存活的问题,还要让观众能够接纳。因此,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艺术以外的管理学,甚至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以及关乎整个项目运营中各个细节的把控问题。”
行业需要贡献产值,产业需要运营维护,怎么衔接也是有必要探讨的话题。对此,保利影业制作与发行中心总经理汤博晖从产业角度表示,管理运营人才需要“挑得对本子,找得着票子,组得了班子,最后还得卖得了片子”,然而,市场仍存在缺口,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侧重。
光线影业人力总监王鑫则倾向于把影视创意人才与管理运营人才统称为“内容人”,从起点上就做一个相对综合性的培养。对此,杨乘虎也予以认同,同时,他也认为,要充分认识到两类人才参与这个产业体系发挥作用的方式不一样,行业应该充分释放创意人的智慧优势,让管理人增值其效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过去我们更多培养‘橄榄球型’专业人才,把创意和营销放在高校课程之外,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此后会更倾向于培养‘哑铃型’人才,对创意和经营人才给予更加合理的配置、培养。”
学界与业界都充分认识到,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力量,同时,对影视创意制作人才和管理运营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行业、企业共同的任务与责任,企业的诉求反馈到校园,校园的教育精准地对接,才能形成全行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