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之下
可降解塑料何去何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20
□陈广学
可降解塑料袋已被广泛推广使用,但公众对可降解塑料的认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市场上可降解塑料良莠不齐,部分可降解塑料袋“伪环保”,其分解后留下的塑料粉尘颗粒并不环保;可降解塑料袋受技术水平限制,生产成本较高,价格缺乏竞争力……多重困局之下,可降解塑料将何去何从?
白色污染须“绿色革命”
据统计,全球包装市场规模已达到9000亿美元。其中,塑料包装占比最高,大于37%。由于塑料被大量用于一次性包装制品的生产,全世界塑料年生产量为3亿吨左右,且不断增加。但塑料包装的回收利用率很低,仅9%以下。大量塑料废物进入土壤和海洋,最终形成白色污染。
我国近年来物流和快递业高速发展,每年消耗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按目前态势,到2025年,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所产生的快递包装垃圾将翻两番,达4127万吨。
对此,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措施。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综合考虑各地区、各领域实际情况,分时间、地域、步骤有序推进限制或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0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应系统考虑快递包装全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推进快递包装源头治理;要紧扣快递包装治理“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要求,加速推进可降解、高性能快递包装材料的自主研发进程,同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以标准助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
生物降解材料持续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降解材料走进我们的视野。生物降解材料是指在适当条件和可表明期限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留任何残留物,不会造成土壤污染。且这种材料不依赖石油为原材料,其原料来源于植物纤维、植物淀粉等,从生物质中提炼,安全、健康且对环境友好。
生物降解材料包括天然可生物降解材料和合成可降解材料。合成可降解材料又分为生物基合成可降解材料和石油基合成可降解材料。在生物基合成可降解材料中,脂肪族聚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聚合物材料。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生物降解材料有淀粉或植物纤维基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共混的改性生物降解材料两大类。此外,纸制包装废弃物因易于处理,成为环境友好型材质,如纸质餐具只要数月就可被环境消纳。
需求迫切市场前景可期
无论是快递物流,还是日常生活,塑料及其一次性制品都拥有巨大使用量。这也说明,作为塑料替代品的生物降解材料,市场极其广泛。目前,全球生物塑料总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生物基全降解材料占比超过40%。欧洲生物降解塑料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生物降解垃圾袋、购物袋市场需求高速增长,年产值达54亿美元。在我国,快递物流、食品餐饮等领域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巨大,一次性生物降解医疗用品也有着极大市场,例如一次性牙医垫、手术垫、手术帽、医疗垃圾袋、医药包装等,均可采用生物降解材料进行替代。
此前“禁塑令”推广受限,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渗透率较低。新的“禁塑令”发布后,预计仅外卖、快递、农膜三个领域,未来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将可达154.53万吨,对应的市场金额为270亿元。此外,我国生物降解垃圾袋、购物袋市场需求巨大,年产值可达120亿元;生物基全降解充气袋产品需求增长很快,市场需求总值将达373亿元;生物基降解餐盒市场需求巨大,年需求约有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