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我们的故事》:一部关于土地的家国史

作者:张雪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13

  □本报记者 张雪娇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年国庆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海霞、康辉、王世林、张腾岳、尼格买提、李思思等接力朗诵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土地 我们的故事》“助阵”。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出品、致敬建党百年的总台重点纪录片《土地 我们的故事》,于10月1日至7日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和共鸣。截至10月13 日,节目主话题#土地我们的故事##我爱这片土地#总阅读量超2.5亿。

  小切口大主题

  讲述农村家庭变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风雨兼程,100年波澜壮阔,对于纪录片人来说,什么样的地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故事最值得去拍摄?

  “这个命题,要放在100年的长河里去考量,去比较。这一次,我们把目光对准了中国8亿农民,对准了养育我们的这片厚土。”《土地 我们的故事》总导演刘军卫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讲述一个个农村家庭变迁的生动故事,折射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飞速发展,凸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土地 我们的故事》第一季共七集,分为《青山依旧》《林海苍莽》《雪域长歌》《赤水河畔》《山河故人》《天山牧歌》《希望的田野》。

  在策划选题时,摄制组便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不同地域、各具代表性的土地,最终经过多轮讨论,选择了浙江安吉余村、黑龙江铁力市卫东林场、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村、贵州毕节市生机镇、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新疆新源县阿尔善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等7个有地域特色的村庄,选取了其中的典型农民家庭进行拍摄。

  该片通过一个个中国农民的视角,讲述个人和家族奋斗史。“我们希望通过讲述他们与土地血肉相连的故事,从他们切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出发,展现中国农民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深深的情感。而这一个个生动的中国农民面孔,既讲述着沧海桑田,也记录着人生百味。”刘军卫说道。

  看今朝忆往昔

  展现翻天覆地变化

  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这里的百姓,经历了“上一代种田,这一代开矿,下一代发展旅游业”的百年变化。《土地 我们的故事》首集《青山依旧》便将镜头对准了安吉余村的三代农民,通过他们的亲口讲述,道出当地在经历过劈山开矿和环境污染的创伤后,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旅游,守得青山依旧。

  片中,新老两代人对同一片土地的记忆和感悟反映出当地的变化,更道出难以割舍的故乡情。在75岁的方伯民眼中,余村从一片多难的土地蜕变成如今的绿水青山。而对于27岁的方丹娜(方伯民孙女)来说,她对于故乡的认知也从“那个地方太吓人了”到“家乡好像变得有色彩起来了”。老一辈人讲述过往感叹当下的幸福生活,新时代的年轻人眺望未来美好愿景。无论身在何处,这片土地都是他们最留恋的归属地。

  1978年的一个冬夜,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解决了安徽小岗村民的温饱问题,并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最后一集《希望的田野》便将镜头对准了安徽小岗村。

  “我们的关注点不仅是小岗村过去‘分土地’,更是几十年发展中,几分几合的故事。”刘军卫介绍,乍一听,只觉得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而已,但对于小岗这片土地,几次“分合”背后,是小岗人,或者说是土地上的劳动者们,从不放弃的探索精神、勇于向前的革新精神。

  每集片子都通过看今朝忆往昔,从老一辈的回忆开始,再到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和认识,用鲜活的案例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既温暖又克制

  听长辈讲述过去故事

  在片子播出前,摄制组在北京、上海、广东中山、福建宁德、西藏拉萨五地举行了《土地 我们的故事》看片会,与会专家学者、媒体人和主创团队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主创团队担心年轻观众对这个题材会有陌生感,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参加看片会的年轻观众反应最为强烈,他们认为真情实感的人物口述非常动人,温暖而克制,真实而生动。

  而播出后的传播效果,也超出了主创团队的预期。“制作这部纪录片对整个团队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经历。”刘军卫说,团队采访了近百位农民,他们心里那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永远都没人知道了。“剪片子的过程,也是反反复复,我一开始还担心都是人物采访连不成故事,准备写一点解说词串联,结果一看,自己显然多虑了,所以说,永远不要低估土地的能量。”

  于是,观众们得以看到,纪录片中的讲述者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没有设计、没有表演,就像家里的长辈在给自己讲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