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火红年华》:让“三线建设”活起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10-13
□本报记者 杨雯
近年来,在影视领域大力倡导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下,伴随着工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相关创作素材也在源源涌现,与工业文化、工匠精神相关的工业题材影视创作迎来新机遇。
目前,电视剧《火红年华》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以坚实沉稳的笔触进行现实主义书写,将一幅反映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壮丽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再现“三线建设”,致敬代代相传的大国工匠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背景下,数百万建设者投身大漠荒野、深山峡谷展开“三线建设”,将一片片不毛之地一步步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
《火红年华》便是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的著名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以攀枝花市为主拍摄地,全景式地展现了当年那一大批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是如何诠释平凡英雄的精神世界。
导演王文杰认为,没有当年三线建设者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现在的攀枝花,这也是《火红年华》的思想内核。“建设者们一开始去的时候连电都没有,现架的电线,住的是茅草房,很容易失火,剧中我们表现了两次失火。”在剧中,直到10集之后,建设者们才住上水泥板盖的房,但吃的依然是粗茶淡饭。“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他们?就是奋斗、奉献精神。这些年轻人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不惜牺牲青春,甚至还献出了生命,他们是无怨无悔去做这件事的,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个讲述工业历程的宏大题材,《火红年华》时间跨度四五十年,但却并未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从小人物视角入手,通过参与川南钢铁建设的工人、学生、工程师等个体命运,以活生生的人物,折射时代进程。剧中塑造了一批三线建设者群像: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工程师夏方舟;有坚信“实践出真知”的劳动模范陈国民;有秉承父亲遗志投身“三线建设”的秦晓丹;有在前进道路上始终无私帮助年轻人成长的赵殿楚、霍茂森……他们不但演绎了三线建设者是如何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战天斗地,以钢铁意志和乐观精神燃烧自己的火红年华,建设起一座令世界惊叹的钢铁之城,同时也通过一次生动的历史实践展现了大国工匠精神的锻造与传承。
在王文杰看来,《火红年华》既有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赞扬,也有对英雄的塑造,这些英雄就是像夏方舟、陈国民这样的普通人,“个人理想关乎国家命运,国家命运连着个人命运。愿意为国家命运奋斗的普通人,就是英雄。”
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让观众更能够切身体会大国工匠精神从何而来,继而思考在今天如何传承发扬。《火红年华》原著及该剧编剧革非说,“三线建设”这段历史所孕育的牺牲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书写铭记,在当下,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多次走访攀枝花,看到曾经荒芜的山坡上,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美丽城市,这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觉得‘三线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性的历史事件,也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这个故事,不仅仅是讲过去的事,更是勾连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