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饭圈”现象的追金本质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9-03

  □江作苏

  如果仅仅只从传播心理角度分析“饭圈”现象野蛮生长,那是太幼稚了。在当下的游资充斥于投资市场,寻租寻利势力侵入这片所谓赢利蓝海时,其不负社会责任的逐利驱动力,才是这种现象成为怪力乱神之外的又一种注脚,而乘乱获利是其最终目的。

 

  曾几何时,在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圈子当中,疯狂成长出“饭”现象,这种所谓的传播性文化,在少不更事的青少年中很有市场,认同者执念于某些网红,把人生的重要资源如时间、金钱以及精神追求,全都奉献于那些并无什么真正价值的对象脚下。

  不难发现,“饭圈”之中的天平是不平衡的,圈主和背后的资本以很小的分量撬动巨大的社会资源,占有欲之强、成本之低、吸附力之盛都是前所未见的。

  话剧《推销员之死》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做人,可不能吃了桔子肉,只把桔子皮丢给人家啊!”这句台词应用于当下的“饭圈”现象,那是非常恰当的,只是仅得到了一些微薄的“桔子皮”式回报的青少年网民们,并不意识到这一点,有自愿饲虎之心,其可悲处真可哀也。

  在传播心理学当中,学者早就注意到有一种“站队”心理现象。曾有人做过实验:在随机的环境当中,把人群分为路人甲队和路人乙队。结果,这些陌生人在面对甲乙双方相互挑战时,很自然地认同自己所在的队伍并抱团应对,哪怕对自己一方的其他人完全陌生也不妨碍其抱团。“饭圈”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与此相似,就是把无理性当作了行为选择的依据。

  互联网的魔力就在于,可以无限放大这种“站队”效应,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具有贴身和无限量时间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利用社交软件运用者的“熟人”关系产生信任,从而发生滚雪球式的放大现象。

  当然,如果仅仅只从传播心理角度分析“饭圈”现象野蛮生长,那是太幼稚了。在当下的游资充斥于投资市场,寻租寻利势力侵入这片所谓赢利蓝海时,其不负社会责任的逐利驱动力,才是这种现象成为怪力乱神之外的又一种注脚,而乘乱获利是其最终目的。

  在西方的网络市场中,如Instagram(照片墙)上的一些亿级粉丝大V,他们承认每发一条图片信息都可获利百万美元。无疑这种暴利启发了世界各地的网络逐利者。而形成“饭圈”的操盘者,不一定都有照片墙那样的技术与艺术实力,因此,一些邪僻的东西就被端上圈主的托盘,向审美情趣并不成熟的青少年推销。不过他们可不会产生“推销员之死”现象,反而是把追求者推向极致,尽量把其钱财和注意力榨尽。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了。毕竟,网络不是无主的荒原,也不是不管什么羊都可来吃草的所谓公地,因为扮作羊的狼是要防的,狼子的野心也是必须要披露的。“饭圈”中善良的羊们,大家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