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原因叠加 暑期票房难热

作者: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5

  □本报记者 李美霖

  《中国医生》《怒火・重案》《白蛇2:青蛇劫起》是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档票房前三名。

 

  “疲软了好几个月的电影院可以有好片拯救吗”“主力大作票房回落,新片表现不佳”“好伤心,电影节竟然延期举办”……近日,不少影迷朋友纷纷对今年表现疲软的暑期档发出感叹。

  暑期档作为电影行业重要的档期,上接春节档,下承国庆档,原是爆款电影频出的时间段。例如,2018年,票房31亿元的《西虹市首富》;2019年,票房50亿元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票房31亿元的《八佰》。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八佰》的横空出世,为行业带来了希望。

  反观今年暑期档,《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根据猫眼专业版APP数据统计,排片、评分靠前的《中国医生》累计票房13.13亿元、《怒火・重案》累计票房9.64亿元、《白蛇2:青蛇劫起》累计票房5.35亿元、《盛夏未来》累计票房3.57亿元、《建军大业》累计票房4.07亿元、《夏日友晴天》累计票房3947.7万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备受关注的《长津湖》《狙击手》《冲出地球》《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等影片相继撤档,也让今年的暑期档电影格局再次生变。

  疫情反反复复、精品力作撤档、观影习惯变化似乎成为今年暑期档“热度不再”的三大主要因素。

  疫情反复影院复工复产受挫

  疫情反复,影院也在复工复产和停工停产中不断“摇摆”。其实,今年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甚至在建党百年背景下被带热的七一档,均迎来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中影乐成影城双井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七一档异常火热,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背景下,群众的爱国情怀被激发出来,而七一档对影院的发展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然而,形成小高峰的七一档,并未给暑期档带来预热效果。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本以为今年暑期档会迎来又一轮观影热潮,毕竟很多影迷朋友表示已经压抑了太久。但是整个8月即将过去,暑期档也接近尾声,很多影片的上座率仅在10%―12%。”来自北京的一名院线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

  不可否认,在多地暴雨频发、疫情又有反复的情况下,部分影院临时关停,不少影院限制了上座率。记者经过梳理发现:7月20日,郑州暴雨,当地不少电影院设备浸水受损,被迫关停。7月底,受疫情影响,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6号)》,此后南京市区影院全面停业。8月初,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发布《关于继续暂停开放全市部分文化旅游场所的公告》,要求全市电影院等文化旅游场所继续停止开放。此后,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低风险地区电影院上座率不得高于75%,中高风险地区电影院暂不开放。

  微博原创电影视频博主“蛋蛋秀”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很多电影院关门。他表示:“去年疫情严重,导致很多电影无法正常开机拍摄,进而影响今年上映进度。同时,受疫情影响,很多具备票房号召力的电影也没能如期上映,如《长津湖》等。此外,疫情也是导致观众观影热情下降的因素之一。”

  影片撤档调动受众热情乏力

  目前,已接近暑期档尾声,除《中国医生》《怒火・重案》《白蛇2:青蛇劫起》等影片正在热映外,备受关注的几部影片接连撤档。就连院线尤为期待的七夕小档期,也未能呈现口碑佳作,今年暑期档似乎已回天乏术。

  微博“电影票房”的博主熊和平认为,上周(8月16日―22日)7天市场仅产出票房3.18亿元,创下本年度第三差单周表现,比去年同期《八佰》开画时倒退67%。这个票房成绩即便是冷门档期也算得上低迷,更何况是暑期档。

  疫情给影院带来的影响不容置疑,然而,今年暑期档持续低迷,“精品力作青黄不接”也是主要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内容依然是电影票房的第一生产力。精品内容、良好口碑永远是受众愿意为之埋单的主要原因。然而,今年暑期档备受关注的几部影片在内容创作上情节单一,部分电影注重特效呈现而忽略剧情逻辑,不少影迷表示看完一头雾水。更有网友表示,《白蛇2:青蛇劫起》是一流的特效,二流的立意,三流的人物塑造,四流的叙事,末流的感情线刻画。”

  在博纳国际影城(方庄店),市民张先生刚刚看完《白蛇2:青蛇劫起》,他告诉记者,这部国漫的特效很棒,画面冲击力强。但在剧情设计上有些过于单调,剧情主线故事串联缺乏逻辑感。“当年看完第一部《白蛇:缘起》,我被曲折、环环相扣的剧情深深吸引,但是看完《白蛇2:青蛇劫起》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可以回味的剧情并不多。”

  可见,目前的电影内容在调动暑期档受众群体热情方面明显乏力。

  受众迭代观影习惯已然转变

  早在春节档,电影票房分布就出现了“帕累托法则”,即“二八现象”。当时,《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两部影片拿下了该档期总票房的80%以上。然而,仅仅依靠几部爆款影片难以长期支撑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中国年度观影人次增长幅度趋于平稳,观影平均年龄稳定在28岁左右,观影主流群体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今年7月28日,1905电影网官方微博发起一项观众观影频率调查,录得有效样本491份,其中“00后”样本277份、“90后”样本132份、“80后”样本64份、“70后”及以上样本18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电影主流观众仍是年青一代。

  猫眼研究院曾发布一组更加精确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0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观影年龄为28.25岁、28.73岁、29.18岁和28.8岁。虽然整体平均年龄处于28岁―29岁之间,但从2017年至2020年,此年龄区间的对象已经从1989年出生的群体变成1993年出生的群体。

  从以上两项数据不难发现,中国电影受众正呈现逐步年轻化的趋势。但对年轻群体而言,文化休闲活动除了观影,桌游、剧本杀等新兴娱乐方式也成为他们的可选内容。

  此外,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在分散着影视行业的受众。相比去电影院,部分“00后”“90后”群体更喜欢在抖音、快手上观看直播。因此,面对受众迭代、观影习惯发生变化的现象,影视行业如何推陈出新,精准投放,便成为时下亟须解决的课题。

  关于影视行业下一步的发展,“蛋蛋秀”表示:“无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应该保证充分的宣传预热期,要有一定体量的电影持续上映,片方不能一味等待合适档期,应该努力共同做热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