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呼唤更多头部类型大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5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饶曙光
很多天以前,就有市场人士说2021年暑期档已经提前结束了。笔者一直不愿意承认,但现在看来,不管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已经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2021年暑期档能否出现新的惊喜呢?目前来看没有更多乐观的理由。根据拓普数据统计,截至8月7日,全国暂停影院数量3088家,暂停影院票房占总体大盘20.2%。其中有73座城市选择全市影院停业,这些城市票房占今年全国票房的15.87%,共涉及影城2066家。关停影院的城市中,包括分别在全国城市票房排名第十一、十二、十三位的西安、南京和郑州。
导致2021年暑期档提前结束的原因,直接的导火索当然是疫情的局部性暴发。一些地方按照防疫要求关停了电影院,一些地方严格限制了电影院的上座率。不过在笔者看来,把2021年暑期档提前结束简单地归咎于疫情,绝对是一种“懒汉主义”,也是不负责任的。那么,疫情背后更多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在说透问题的基础上,争取尽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缺少“青少年”影片
应该说,一开始,大家对2021年暑期档是抱有较大期望的,毕竟这也是中国电影的一次“大考”。一开始的运行也比较平稳,包括《1921》《革命者》《守岛人》等红色题材影片也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在电影市场出现初步疲软的时候,《中国医生》及时出现,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爆款,但也给暑期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活力和动力。而就在大家盼望有更强势、更有市场号召力和带动力的头部影片入市、救市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局部性暴发,《长津湖》等影片很快宣布撤档,这让大家对暑期档产生了很大的忧虑乃至挫折感。港片《怒火・重案》在后期可以算是异军突起,在市场有点疲软的情况下取得了超过9亿元的票房,但也无力独自改变大盘的基本走势和格局。
综合观察2021年暑期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头部类型影片,缺少能够点燃观众观影热情的影片,缺少适宜青少年观众观看的影片。或许,我们对暑期档的内部规律还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毕竟,暑期档主要观众群体是放暑假的中学生、大学生,而到目前为止,今年暑期档都没有投放适合他们观看的影片,尤其是具有头部和引领市场作用的影片:《怒火・重案》太老套;《白蛇2:青蛇劫起》制作水平可以,但故事太乱;至于青春片,如《燃野少年的天空》目标观众群其实不是现在的学生,而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再说歌舞片这一类型国内本来也没多少受众。
在大片纷纷撤挡的时候,一些中小成本的影片趁机定档、“趁势而上”,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市场表现,能够分一杯羹。不过,如果整个大盘的热度起不来,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期望十有八九也都会落空。笔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小成本电影的力挺者,也特别希望中小成本影片能够给观众带来多样化的选择和观影体验。但是,鉴于目前整体的市场热度,恐怕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当务之急,或者说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矛盾,是要尽最大努力恢复市场的热情、热度,需要力挺有市场号召力、带动力的头部影片,而且是类型影片。
笔者也听到一些传闻,可能会有更多的好莱坞影片引入中国电影市场。即使是这样,恐怕也只能起到局部性的补充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影市场的疲软低迷。过去一段时间,不管什么样的好莱坞影片都可以获得中国观众的追捧,都可以获得高票房乃至超高票房,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中国观众对于好莱坞大片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其他类型影片与中国电影观众缺少足够的共情度,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
影院不再一枝独秀
更重要的是,电影市场本身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而我们却没有充分感知、认知到,基本上还是沉溺于过去的电影经验以及建立在过去电影经验基础上的习惯性操作。比如《中国医生》,按照过去的经验,应该达到20亿元的票房体量,《怒火・重案》《白蛇2:青蛇劫起》《1921》都应该有10亿元的体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可是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更没有做到有前瞻性的预判。不是市场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看错了市场。
几年前,笔者写过一篇《中国电影的十大挑战》,把网络电影的挑战列为中国电影十大挑战中的第三大挑战。严格说来,应该把“网络电影”中的“电影”两个字删掉,即网络对中国电影的挑战。对于这一挑战,我们一直都缺乏足够的认知、预判,甚至认为电影院、银幕数量的增长可以是无极限的。事实上,我们正在为这种盲目乐观付出代价,因为观众、观影人次的增长一直都低于电影院、银幕数量的增长,这已经是电影业界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我们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还在盲目地发展电影院,增加银幕数量。从数据上看,2021年暑期档的体量规模仅仅相当于2013年,2021年的银幕数量却是2013年的4倍有余。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银幕总数1.8万块,而2020年全国银幕总数已经达到7.5万块。4倍多的市场容量,却产生了几乎持平的成绩,电影从业者只能是一声叹息。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数字人文”,这个数字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和警醒。
有市场人士将电影拆分为获取内容+社交两大需求。对于这两者,电影院都面临着互联网、高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对手:获取内容方面,有电视、流媒体等多种渠道;在社交方面,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业态的出现,也让影院不再是一枝独秀。
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更麻烦的是,“95后”“00后”观众与“80后”“90后”观众不太一样,他们并不把进入电影院看电影当成一种现代化生活品质的体现。他们伴随着互联网长大,多样化观影渠道的出现,让他们没有养成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和习惯。他们很多时候不过是把电影看成是一种长视频而已,更愿意节省自己的时间观看短视频;即使是看电影,在网络上看,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看,都非常方便,也非常经济,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95后”“00后”观众不愿意进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电影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挑战、新挑战。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吗?事实上,电影理论批评界一直在大力倡导要花大力气培养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进入电影院,不过效果并不显著。
可以说,电影产业面临着自电影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2021年的暑期档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大坎,现在看起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不管怎样,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有更多的头部电影,尤其是头部类型电影,激发观众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能够逐步地改变“95后”“00后”观众的观影习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保护、激发中国电影的生产力,各种各样的优质资源应该向市场倾斜,向具有市场号召力、带动力的头部影片尤其是头部类型影片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