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亦是生命滋养

作者:汤素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20

  一口气读完梁晓声老师的《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山东教育出版社),心中回响着一首小诗,是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写给我的:“苦难是滋养人的,把苦难吞下去,让它化成力!”

  梁晓声写的烦恼,与今天孩子们的烦恼相比,不是小烦恼,而是真正的苦难――贫穷的生活,精神失常的哥哥,小小年纪挑起一家子的生计……然而,这部作品用了更多的篇幅写温暖――邻里之间的,母亲和老师给予的,同学之间的,甚至是陌生人的。作品重点表达了面对众多苦难时,一个孩子的倔强生长,通过生活的磨砺,“我”主动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认识了人生与社会的种种错综复杂,却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与信任。

  合上书的时候,我想起《我亲爱的甜橙树》开头的那一行字――故事讲的是,有一天,小男孩发现了痛苦……

  而这部作品讲的是,小男孩仿佛来到人间,就面临着一个又一个苦难、一道又一道难题。他不需要去发现痛苦,痛苦已然在他成长之路上的每一个拐角等着他。他成长的过程就是越过一道道坎,度过一段段苦难时光。他也不需要去发现生活的苦难,这些苦难实实在在存在着,构成了他的生存环境。

  有学者说,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叙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儿童指向世界――儿童自身的成长与世界之间构成冲突。但梁晓声书写的这个儿童“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指向儿童――家境的贫穷,局促的生活环境……这一切的苦难,不是他与世界的矛盾,而是外部世界强加给他的压力。然而,面对苦难的磨砺,他变得温柔、宽容、勇敢、担当。他自觉地将家里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这些苦难于他而言,似乎是对一块璞玉的打磨,使他变成了内心温润、品质高贵的一个人,作品从而自然完成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成长主题。

  梁晓声用平实而节制的语言与回顾式的叙事方式,讲述这个充满苦难的故事。他不煽情、不渲染、不夸张,也不放任自己的情感。作者叙述的语调平缓,犹如人生的溪流已入深潭,深潭下面是那些难以忘怀的童年旧事,但深潭上面已然波澜不惊。

  作者虽然把我们带回那个时代,和主人公一起经历种种生活的磨难,却绝不展示苦难,不以苦难为书写目的,而是通过苦难发现人世间的美与好。所以,作品为我们展开了成长环境的逼仄与困苦,更写了邻里之间的相互扶助,写了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宽容。

  梁晓声的回顾式书写,从幼年一直持续到了成年。这就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体验的多重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今天的他和伙伴,因为作者在回忆过往的时候,写出来的每一个人,不管落笔多少,都是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读者自然会关心他们的命运。限于篇幅,也限于作品的体裁与读者对象,不允许作者写出他们的一生,但那些人成为了读者关心的人。这种自然的一笔带过,或者时空穿越式的叙述,增加了作品的张力,也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主人公“我”通过对接二连三的苦难的战胜与超越,实现了从苦难中成长,实现了生命的蜕变。苦难培养出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砺出他成熟的心智,面对接踵而至的生活难题,他总是能从容应对,主动承担责任,蜕变成勇敢面对风浪的少年,为自己的人生永远树立目标,心中永远怀着希望之火,永远相信人间的温暖,永远满怀感恩。

  主人公成长的自我实现,除了自身向上的心,当然也离不开外界的正能量。母亲的关爱与教育,老师的关心与理解,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信任,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甚至陌生人的善良,这些都让他感受到温暖。这是善的力量。

  还有“我”对于美的追求,干净整洁的房子和窗户,自己通过粉刷房子时加蓝墨水和在墙上刷出的线条,让窄窄的空间变得赏心悦目,为后院栽的小树,捡回来的柳枝插成的生机盎然的篱笆,这些都是“美”的。还有课外书、小人书的阅读带给他对人生与世界更深刻的认知与所获得的安慰。

  对当代读者来说,这既是一本著名作家的童年回忆录,更是一册生命教育的教科书。

  所谓生命教育,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中领略生命的美好之处,从而培养爱惜生命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阅读这本书,在个人成长方面,读者可以明白苦难与成长的关系,经历苦难,有时候是难得的财富,战胜挫折,你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品格培养方面,能让读者学会感恩,学会主动承担生活的责任,学会自强不息。在人际关系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对照自身,反顾自己与周围,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邻里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我们自身成长的意义与价值,认识到哪怕你只是一个孩子,你也是肩负着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