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瑞金中央印刷厂寻“根”

作者:张席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4

  □本报记者 张席贵 文/摄

  中央印刷厂石印部旧址

  标有“江西民生工厂造”字样的印刷机

 

  一台标有“江西民生工厂造”字样的印刷机,静静地陈列在中央印刷厂石印部旧址的一间房子里。在印刷机的台面上,摆放着一块斑驳的石板,《红色中华》字样的版面在石板上清晰可见。日前,在江西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深入学习了解我们党当年的印刷事业,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突出贡献。

  队伍不断壮大

  中央印刷厂又称中央政府印刷厂,隶属于中央印刷局和中央出版局管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规模较大的国家企业之一。1931年9月2日在瑞金县叶坪下陂坞村正式成立。

  中央印刷厂下设编辑、铅印、石印、排字、铸字(又称浇字部)、刻字、裁纸装订、油墨等8个部。各部工作人员不等,最多的是铅印部和石印部,有20多人,其他各部一般为10―15人,油墨部最少,只有2―3人。各部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工人中,除了四五人从上海来外,多数是江西、福建两省的同志。

  1933年7月,为了防备敌机空袭,印刷厂从叶坪迁往沙洲坝腊梨腊下村,同年10月至11月,石印部的一部分从中央印刷厂分出去,成立了中央财政部印刷厂,专门负责印刷纸币,厂址设在叶坪的新隆村。1934年8月,为了防空,中央印刷厂又搬到瑞金云石山沿坝的新屋家村。同年10月,除一部分人员带着机器设备随同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进行战略转移参加长征外,剩下的工作人员和机器设备迁移到于都县的桐树坪村。

  部门分工明确

  中央印刷厂作为中央政府的大型国家印刷企业,主要承印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和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报《苏区工人》等报刊以及重要书籍、印制苏维埃纸币、公债券等各种票证,还印刷有关布告、文件等。

  其中,编辑部负责编辑稿件和校对,铅印部主要负责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以及书籍、文件、传单等。该部原有两部老式印刷机,后来从长汀毛明星印刷店搬来两部,又从福建龙岩洋口买来一部上海产的新式印刷机,这样就有了5部印刷机。新买来的新式印刷机到了云石山新屋家村时才开始使用。

  石印部主要负责印刷纸票、公债券、借谷票等各种票据以及布告。该部有石印机11部,后来分成纸币股和布告公文股,其中4部石印机印刷布告、公文等,7部印刷纸币、公债券、借谷票等。印纸币时,分5道工序,先印票面,后印背面,再印纹式、文字,最后是印编号和印章。领取原材料和移交成品的过程也很严格,先由领料员到仓库领取纸张、油墨,然后交由印员印刷,纸票印好后,交纸票整理员清点验收,装在铁皮箱里,最后在护送员的监督下,于当天下午送交国家银行,交给中央财政部会计验收。送交人拿到收据后回厂交差。

  排字部负责拣字排版。铸字部又称浇字部,专门负责铸造成铅字。铸造字时先铸造好模子,再将熔好的铅浇灌到模子里,就铸造成了铅字,然后直接送到排字部。排字部用坏了铅字,拿回到铸字部回炉,重新浇铸。刻字部专门负责刻制报刊刊头、文章标题、图案、简短的传单及版画之类,一般是用木板刻制。裁纸装订部专门负责裁纸、切边和书籍装订。油墨部负责配制油墨,颜色有黑、红、蓝、黄、绿几种。不论铅印还是石印,都由油墨部供应油墨。

  工作多次受表扬

  在革命战争环境中,中央印刷厂因陋就简,艰苦创业,印刷了大量的报告、书籍和证券,经常受到表扬。

  1933年5月17日,《红色中华》以《中央印刷工友的积极》为题,表扬“中央印刷的工友平常对于参加革命战争,提高国家生产是非常积极的,每日在未到上班前半点钟就上工,八小时内增加到百分之五的生产,在四月份之内工友节省了45元。本月15日的职工大会上又提新口号”。为了激发工人们的劳动热情,中央印刷厂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并为评选的模范工人颁发帽子等日常用品,在帽子上绣上“模范工人”字样,以示鼓励。

  1934年6月,中央印刷厂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开始了“冲锋计划”竞赛,结果超过新生产计划的25%,每人每天多做一点钟义务工,共计600多小时,为革命节省工资30多元,多生产2万本以上的书籍,被称为国家企业工友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