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字报道中人物引言格式的分析

作者:李富永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8-02

  □李富永

  核心阅读

  后置法与前置法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关键是人物与言论孰轻孰重的掂量:看它们在整个报道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看人物与引言在读者关心程度的差别。

 

  人物引言是指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当事人或者关系人相关言语的引述,是新闻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报道中发挥着诸如要素交代、情节铺陈、逻辑设置、阐述事理、传播思想等功能。人物引言包括被引言的人物的姓名、身份或与事件关系的交代,而这个交代与言语内容的不同位置组合,形成了引言的不同格式。

  根据人物姓名身份与引言内容的位置的不同,文字报道引言格式分为前置法、中置法、后置法三种,是以根据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安排次序的;电视、广播、电影等视听媒体存在同步法和非同步法的区别,是根据时间先后为次序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有的用非同步法,也就是先出声,后出字幕(人物身份和姓名)。

  在我国以往相当长的文字新闻报道实践中,前置法几乎是唯一的常用的一种格式,报道人物说什么话时,必然要先说人物姓名身份。从最早的“子曰”“诗云”,到现代的报纸杂志,一直沿用这种格式,并未出现表达不当或者需要改进的情形。

  但进入21世纪以来,有的文字新闻报道模仿视频媒体模式,在报道人物引言时突然推出了后置法,然后又换成中置法,引发了群体仿效,而传统的前置法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有的报道甚至10多处引言全部使用后置法和中置法,这究竟是受电视访谈节目的影响,还是模仿西方文字报道的一些习惯?姑且不论,先分析这样做的结果。笔者试图结合实践中的成败进行规律分析。

  前置法和后置法的区分

  通过对大量的实践现象分析,笔者发现后置法与前置法相比,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比如这样的案例:“2006年海尔创立卡萨帝品牌时,中国家电高端市场都掌握在欧美品牌手里。经过15年的努力,卡萨帝已经成为中国高端家电市场的主力军。”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周云杰说。(《新华每日电讯》 5月10日 《中国品牌“出海”: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这段引言是叙述一段客观事实,所以不一定非要先交代谁说的,甚至也不一定非得海尔的人说,可以用后置法。但关键的问题是读者的习惯是否是这样?媒体的传播活动目的是为了沟通,所以需要研究读者,需要以读者的习惯为选择依据。读者在了解海尔的情况时,他们究竟更希望让海尔的人说,还是让局外观察者说?而且他们对发言人身份重要性程度是否计较?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因为这决定了究竟该采用哪种引言格式。

  何况,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报道喜欢过度使用后置且不分什么情况都后置,比如在5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的《中国品牌“出海”: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一文中,先后13个人物引言,竟然12个人物交代用后置法。这究竟是趋势,还是记者的偏好?姑且不论。而应该具体分析。分析什么情况下不宜后置。

  且看这样一则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讲的是内与外相互支撑,它的重心是落在“以内为主”上的。

  “我认为要提振经济,只有拉动内需,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市场,只要内需上去了,再高速发展多年没问题。”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中华工商时报》2021年3月6日)

  在这一则报道中,第一小段使用的格式是前置法,这很顺畅,不仅由于是专业问题,而且是因为重要话题,读者自然关注是谁说的,所以先说专家姓名和职务;但到了第二段,读者就有可能产生错觉了,因为第二小段紧挨着第一小段,读者会误以为是继续引用高培勇的发言,但错了,其实是宗庆后说的。此时就需要采用行业中一段同样的格式,首先交代宗庆后这个发言人。除非前面一段不存在。这是语言环境所设定的。

  看来,并非所有的前置法都可以被改为后置。那么,后置法与前置法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关键是人物与言论孰轻孰重的掂量:看它们在整个报道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不同,看人物与引言在读者关心程度的差别。一般而言,如果新闻受众对引言内容的关注度超过人物时,可以先引述其语而后交代其人。这就好比在街头问路“怎么走”、好比问身旁的人“几点了”,问来的结果最重要,而问的对象究竟是什么人并不是首要。但这样的场合不多,必要性也不是很大。所以在以往长期的文字报道历史中几乎没有使用后置法。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形不宜使用后置法:1.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党政负责人的重要报告、讲话、论述、表态等;如果遇到需要摘要报道长篇报告,可以分段报道,但每段都要使用前置法,不宜后置或者中置;2.重要社会人物就重大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的报道,比如钟南山、张文宏等重要专家的讲话或者表态,也应该前置;3.司法报道中当事人或者相关证人、鉴定人的说法,也要先交代人物。

  如何正确使用中置法

  中置法实际上是后置法的折中。其使用的原因是考虑引言篇幅长,为了读者轻松的缘故。但根据读者阅读规律,必须将打断了的引言前后两部分紧密衔接。请看下例:

  “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欧洲的公共班列,率先实现高频次稳定开行,为进一步扩大陕西对外开放、完善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推进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辛小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西安公共班列的运行组织和服务工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陕西日报》2020年7月9日)

  在这个引言段落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不仅是引言的后半段,而且前半段都是辛小明说的。因为“中欧班列长安号”与“中铁集装箱运输”两个概念紧密相关,而且了解铁路的人都知道,中欧班列都是集装箱车,而中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只有中铁一家;此外,“下一步”这个关键词的标志功能也很醒目。

  此时,中置法既是后置法的折中,同时也是两种置法的综合。对后面部分而言是前置,但对前面部分而言则是后置。要求前后内容必须连贯。最好有类似“下一步”这样的关键词连缀。但是,如果上下两个半段与人物没有关联因素或者关联性不强,感觉就不一样了。请比较下一段――

  “伊利列全球奶业第五、蒙牛列第八,日本的诸多智能马桶盖是中国制造,但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说,如今品牌消费、品牌经济呼之欲出,对中国企业来说,激烈的角逐已经来临,必须拿起“真刀实枪”迎接挑战。

  在这一段人物中置的引言中,前半段是不是刘平均说的,感觉不是很清楚。虽然读者也知道是刘平均说的,也只是因为习惯了这种句式,凭借本能猜对了,而不是逻辑的紧扣,毕竟前面所说的个别品牌不知名的现象,与后面说的“品牌经济呼之欲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最好还是使用另外两种置法,不要中间断开。

  (作者单位:中华工商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