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别山上寄深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唐元明
《大别山上》的作者潘小平,是纪实文学和主题创作的双重高手。10多年高校文艺理论、写作教学的卓然积淀,长期散文随笔与纪实文学的成功历练,使其视域开阔、笔力健硕、理性与情怀兼胜,使她自有妙手巧运的优势。尤其有缘的是,她近年来为撰写《有一种红叫金寨红》《永远的大别山》等“红色系列”纪实文学、专题片作品,曾数往大别山,于山山岭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和难忘的心迹,这些人文储备、生活储备和精神储备,弥足珍贵,恰逢其时。
本书采用作者最为擅长的报告文学形式,放眼纵横百年的历史背景,以丰富贴切的第一手资料、激越深沉的饱满情感、真切灵动的多彩笔触,着力书写了红色沃土大别山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贫穷走向小康、从落后走向振兴的光辉历程,生动展现了系统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以及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甘于奉献、团结拼搏、勇当先锋的奋斗精神和时代风采,深情回眸了这片遍地英雄的土地在战争年代的巨大勋绩,鲜明地回答了历史与现实、革命与建设等关乎执政党前途及人民命运的重大课题,既有浓墨重彩的重点描述,也有传神写意的情境特写,还有理性客观的问题审视,立体呈现了这个特殊地区的个人奋斗史、集体致富路与社会大愿景。
本书的突出特色,是在纪实性与艺术性有效契合的基础上,凸显红色历史与时代主题,使主旋律与个性化巧妙彰显。安徽金寨及大别山地区,山高水长、积贫积弱,是百年中国农村山区的一个典型缩影。同时,这里又是一块被红色洗礼和浸润的特殊老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境内先后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曾有10万子弟参加红军,最后幸存者仅700余人,诞生了59位将军,军属和烈属后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老区人民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对共和国的付出都是巨大的,然而这里的贫困也是极为严重的。中央的脱贫攻坚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扶贫实践如和煦而强劲的春风吹遍了这片热土,无数的驻村干部、无私的援助之手、无懈的增量数字、无计的精神动力,共同激活、振兴、烘托、升华了这里的一切。
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的成功运用,使本书主旨凸显、情景生动、感人心魄。作者以浓墨重彩和画龙点睛的双重手法,交相辉映地处理宏大叙事与关键细节,大的政策、大的事件、大的数据,则精心提炼、见线见面、以观全景;重要情境、典型人物、出彩细节,则重点聚焦、血肉丰满、照见精神。同时,对诸多类型不一的贫困山民脱胎换骨、扬眉吐气,对志智双强、回报家乡的带头创业者、网商弄潮儿等也作了情理交织、令人动容的描述,较好地烘托了希望的田野、金色的未来。
此外,作者在呈现方式、艺术手法上也作了精心构思和别致探索。面对红色山乡近百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事、无数英雄儿女的光辉业绩、众多英烈后代的艰苦人生,如何撷取要素、提炼光华、焕发精神?同时,脱贫攻坚、振兴乡村,举国皆然;政策方略、数据事迹,大同小异,如何裁剪巧妙、凸显亮点、昭示特色?好在作者在类似写作中做过不少成功尝试,兼之她对大别山的山水田原和英雄百姓有着深深眷念,对扶贫攻坚和共同富裕寄寓诸多情怀,因而倾心筹划、着意巧构,通过特殊背景、重大事件、典型人物、个性细节的交相穿插,达到了移步换景、相映生辉的效果,使得红色血脉、英雄土地与抛家舍业、顾全大局相赓续,贫穷坚忍、怀抱希望与政府帮扶、雪中送炭相映衬,鲜明的主题、特别的场景与鲜活的人物、深情的描述相生发,加上每章前理性与感性交融的序言、每节前概要而诗性的关键词、附录的长长采访笔记简目等,使得全书主干坚实、血肉丰盈、情景灵动,充溢着正气弥满的精神元素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张力。
总之,《大别山上》有着强烈的时代感、现场感和带入感,历史与现实融会、社会与个体共情,体现了作者卓然的思想情怀和可贵的艺术追求。本书是对脱贫攻坚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深情回望,是对伟大时代的忠实记录,是给建党百年的一份厚礼。
《大别山上》 安徽教育出版社 潘小平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