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眼光关注当下乡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7-01
□汪守德
脱贫攻坚是近些年轰轰烈烈实行的一项国策,纪实类文学作品对此做了全方位、全景式记录,可谓层出不穷,但像《琵琶围》这样以长篇小说形式来表现的则不多见,特别是聚焦扶贫扶志主题的小说,能写得如此成功,比较罕见。
小说以赣南山区为背景,以小山村琵琶围为焦点,展开对于扶贫工作的生动叙事。扶贫的目的就是设法使贫困的乡村脱贫,这其中既包含了驻村扶贫干部艰难而有力的作为,如何劲华、金彩凤和杨明等,尽管他们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很高的热情,然而具体过程其实是压力很大、困难重重的;也包含了乡村群众的觉悟与配合,虽然人们欢迎并期盼脱贫,但部分群众如石浩财、许秀珍等,却有着“等着别人送小康”这种因袭传统、不思进取的陈旧观念,甚至还蓄意同扶贫干部对着干,因此真正改变起来异常艰难。小说细腻描写这些帮扶干部如何面对困局,克服个人家庭和各自工作上存在的种种难题,全身心地扑在这项义不容辞的事业上,特别是如何进村入户、扒心扒肺地努力走进村民的心里,在情感上真正打通相互间的隔阂和距离,把琵琶围人藏在心底的期待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动力调动出来,把当地的有利因素和条件开发出来,从而形成了旧貌变新颜的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如何使石浩财这样丧失生活信心的醉鬼、懒汉,一步步地走上正路,并在后期兴办产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一个由悲转喜的典型例证,众多细节写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令人动容。
脱贫攻坚故事的书写,事实上也是一种特殊的乡村叙事,只有熟悉乡村中的人,熟悉当代乡村的新特征,了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和具体政策,了解扶贫所经历的具体过程,洞悉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历程,才能出色地写好这类题材。温燕霞在写这部作品时,想必有相当的乡村生活积累,又历时一年半进行了大量采访和资料查阅,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她所熟悉的,她所需要做的是用现代的眼光与视角加以观察、理解和表现。在她看来,当下的乡村可能是贫困落后的,但也可能充满了生机和改变的渴望,这就给她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她把自身所长,即通过作品编织曲折的故事、抒发动人的情感、刻画独特的形象融入小说,在扶贫题材上得到了进一步展示。
小说并不是单纯地描写当下,而且注重挖掘这片土地上的传统内涵,橘子婆等人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哑伯有印着“红军万岁”的搪瓷缸,作品使用这些符号,不仅给叙事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也带有强烈的情感化指向。小说以琵琶围完整而完美的脱贫过程深刻表明,乡村的脱贫不只是财富的脱贫,更是精神的脱贫;乡村的改变不只是面貌的改变,更是人的改变;中国未来的图景不只是临时性的实践,更是应当永载史册的伟大实践。因而这是同类题材作品中一部了不起的佳作。
《琵琶围》 江西人民出版社 温燕霞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