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者的睿思

――读《美从何处寻――宗白华美学文选》

作者:陆晓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22

  宗白华(1897―1986)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艺术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既深得中国美学的精髓又汲取西方美学的智慧,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为我们留下了道道思想的灵光。近期,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大家文库”丛书(共15册)。其中,《美从何处寻――宗白华美学文选》(2020年1月出版)一书在新材料的收录、忠实原文的呈现和代表性文章的编选等3个方面值得学界关注。

  一、收录此前宗白华文集中未有之篇章

  《美从何处寻》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新材料的选编,收录了此前宗白华文集中未有之篇章,共有3篇,以下稍作介绍:《艺术与人生》(原载《北极》半月刊1944年第5卷第1期)一文是宗白华193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文艺研究会的讲演记录。宗白华在此文中具体阐述了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分析了建筑艺术的实用与美化人生的二重意义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生活艺术化的最高理想。《文艺的境界》(原载《中国青年》复刊1948年第2卷第2期)一文,以歌剧、瓷器、建筑为例谈了文艺不同层次的境界,指出:“假使有一天中华民族或另一个人类世界可以从他们遗留下来的日常用品、建筑、歌剧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或人类世界的性质,民族精神甚于他们的人生观、宇宙观。”把文艺的境界提高至民族精神层面,这与宗白华的意境创构理论有所不同,此文值得深思。《谈诗》(原载《大学评论》1948年第1卷第4期)一文,宗白华围绕着“诗是什么”的问题,对诗进行了格言式的评说,比如:“字,句,和它的微妙不可思议的组织,就是诗的灵魂,诗的肉体”等。

  《艺术与人生》《文艺的境界》《谈诗》首次收入宗白华的文集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宗白华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文艺不同层次的境界论和诗歌理论。

  二、力图忠实呈现宗白华著论的原貌

  《美从何处寻》的编者依据最初发表的图书报刊原文,对收录文章进行了核对、还原,补正和校订了多处与现有各种版本的宗白华文集不同的表述内容或文字错漏,并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文字表述形式,以期忠实呈现宗白华著论的原貌。以《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为例,原文中有“世界人生最后的原动力是情绪意志而非理性思维”“(四)‘权力底欲望’和‘能力底希求’是现时代人类主要的冲动。于是罗丹在许多雕刻中表现之”,这些语句在宗白华其他文集中有缺漏,《美从何处寻》根据原文作了补正,这有利于上下文的衔接,对我们理解全文也有帮助。

  有些重要的词语,也根据原文进行了还原和校订,比如“大自然中有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和“这个精神是一切生命底源泉”等句中的“精神”,在其他文集中写作“活力”。再比如,“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宇宙意志……所表现”和“这个自然底意志凭借着物质”等句中的“意志”,在其他文集中写作“活力”。这些重要词语的还原也有利于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理解。

  三、所选文章反映宗白华美学概貌

  《美从何处寻》选录了宗白华具有代表性的美学篇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美学思想概貌。宗白华学贯中西、贯通古今,对中西美学都进行了精深的研究,《美从何处寻》选编了《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美学思想评述》、《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增订稿)、《清谈与析理》等文。宗白华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柏拉图看轻艺术的深层原因,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和悲剧论,辩证地评述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西方古典美学具有较大的思想启发。宗白华也探索了中国美学思想,他有关晋人之美的阐释、“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美的分析、《易经》美学的探微、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论述等,都具有鲜明的理论独创性和深刻性,对当代的美学建设仍具有借鉴价值。

  宗白华对艺术美的研究情有独钟,尤其对艺术意境的研究达到了极高的理论境界。《美从何处寻》选编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此文是宗白华意境研究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宗白华美学的中国特色。宗白华发展了王夫之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论,认为意境是一个情与景层深交融的结构。宗白华还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结构特点:道、舞、空白,道与艺的生命本体是生生的节奏,这是中国艺术意境的最后源泉;舞能使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空白非空,虚室生白,唯道集虚,这构成了艺术意境的实相。宗白华对意境创构的研究既承继了传统的意境理论,又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宗白华透过秩序的网幕,探究了中国艺术的独特性,指出中国艺术的基本象征物是时间化的空间意识,对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分析展现了宗白华美学最具理论独创性的价值。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的空间充满了生命的韵律和节奏,是音乐化的空间,这是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特点。通过对中西绘画空间意识的比较,宗白华得出:“西洋画在一个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个锥形的透视空间,由近至远,层层推出,以至于目极难穷的远天,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而“中国画则喜欢在一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相比较而言,宗白华更钟情于中国艺术诗意的、音乐性的、时间化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努力开拓的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命题在今天仍值得学术界探索和研究。

  身处迅疾发展、斑驳陆离的时代,美从何处寻?愿《美从何处寻》能带给今天的读者更多的启迪,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探寻这世间之美,保持生命的诗意,追求心灵的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