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AI洗稿破坏正常的原创生态

作者:戴先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4-22

  输入一段文字,三秒实现重组改写;输入相关的主题词,系统立即就能生成一篇初稿,用户还可以添加框架或进行段落修改……这些智能的编辑平台、写作软件等,日益成为提高写作者内容生产效率的助手。然而,一些智能写作助手也被用于洗稿领域,成为快速创作网络爆款文章的工具,对网络文字创作生态构成了不良影响。(4月20日《工人日报》)

  人工智能系统既成了提高写作者内容生产效率的助手,也成了伪原创的帮凶,双刃剑效应明显。借助AI洗稿,是为了提高网站的权重和排名,如果简单地复制粘贴,会降低权重,而通过AI洗稿,适合给“爬虫”或者机器来阅读,能让这些伪原创的文章在内容创作平台上赚取平台补贴和阅读收益,还可以借助高流量曝光率接入广告,赚取高额的广告收入。另外,在一些平台还活跃着一些专业以养号卖号为生的人,他们拥有专门培养账号出售的团队,通过“流水线式操作”运营自媒体,通过AI洗稿也是其运作的“基本操作之一”。正是利益驱动,让AI洗稿变得常见起来。

  AI洗稿替代了以前的人工洗稿,洗稿效率也变得更高效起来,形成“流水线式操作”。原创者辛辛苦苦得来的劳动成果,被AI洗稿轻松偷去。AI洗稿比传统手段的洗稿、抄袭更为恶劣,带来的危害也会更大。

  AI洗稿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还会打击原创者的创作热情,让平台流失优质作者与优质内容,破坏正常的创作生态、原创生态,从而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要保护好原创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好知识产权,对AI洗稿就要零容忍,要加大打击力度。新修改《著作权法》,对作品定义进行了科学设定,引入了视听作品概念、实行惩罚性赔偿等,希望新修改《著作权法》能够发挥出应有效力,对AI洗稿等内容创作领域的侵权乱象予以遏制。加大对《著作权法》的落实力度,需要监管部门尽职尽责。要严打利用高科技手段行骗的“李鬼”。同时,平台也要尽好管理责任,对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说不,这样才能有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

  对人工智能技术也要兴利除弊,防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防范人工智能技术被不法分子操弄,让人工智能发挥出更多的正面效应,从而更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