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人生的光亮

作者:方卫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19

  □儿童文学评论家 方卫平

  文学总是格外关切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生活角落,或许因为这原本就是它天职的一部分。在许多人看不见的地方,生活的某些真相、某种真实可能被忽略了。文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和力量,提醒我们关注这些真相,关切这些真实。

  比如薜涛的《猫冬记》里,那片恍如世外的寂寂山林,一场封林的大雪使它在俗世空间与时间里的存在感变得更加微弱。但在作家笔下,我们却看到了寂寥与清冷的背后,人与风雪鸟兽同进共出、同生共存的另一种热切与熙攘。舒辉波的《逐光的孩子》,也是写的大山,却是关于另一番不为寻常人所知的生活景象与滋味。对山里的孩子们来说,循着火把的光亮行走在山间小道的求学之旅通往的是人生的光亮,对山里的老师们来说又何尝不是?这些在文学的舞台上和世界里被照亮的角落,带我们重新看待、理解、思考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世界是什么?生活是什么?光和亮是什么?

  儿童文学也常带我们走近“观看”的复杂。它从热闹里看见孤独,也从孤独里看见另一种喧闹,从光亮里看见阴影,也从阴影里发现新的光芒。海飞著、杨鹁绘的《喜鹊窝》里,沙娃怀着对筑在高高的白杨树上的喜鹊窝的好奇,想要看一看它的真面目。当那一天真的到来,却是漫天风沙席卷白杨树和树上的喜鹊窝的一天。《喜鹊窝》粗粝冷峻的叙事之下深藏的厚重温度,也是我们应该看见的另一种童年生活的质感与精神。

  儿童眼里的“人世间”,有它自己的模样与神采,也有着成人眼里的世界一样的丰富与复杂(“梁晓声人世间童书”系列)。《猫冬记》里的山林生活,《逐光的孩子》里的乡村生活,《喜鹊窝》里的西北沙地生活,杨映川《少年师傅》里的传统木工生活,赵菱《乘风破浪的男孩》里的海军家庭生活,构成了难以用同一类叙事词汇、语法与风格来书写绘制的童年生活与文化地图。在《205号教室》里,地下室的秘密聚会与交往,让4个孩子在别人看不见的空间里,治愈着生活中由忽视与敌意带来的往往看不见的伤害。在《被委屈的汉字》里,读者跟随张之路的生动讲述,看见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语言日常世界里隐藏的有趣秘密――这里面其实也包含了语言自身的秘密。

  很多时候,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是为童年看见、写出那些看不见的“秘密”的人,就像梅子涵诗中的行吟诗人,从一片叶子的背后看见枝条,从一朵浪花的背后看见水流,从鸟儿的飞翔背后看见小鸡的“整天走着也是飞翔”,从东张西望的眼睛背后看见“心里有一扇很大的窗”,从叶子、流水、鸟儿、小孩的背后,看见自然和生命的每一个姿态都是诗……

  这样的看见和写出,当然也是了不起的创造和发明。在《想心事的小字母》里,从小小的字母形状生发开去的奇妙想象,洋溢着纯真、活泼、澄净的欢乐与温情。从简单的字母到生动的世界,从抽象的符号到温暖的生活,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变得那样神采飞扬,令人难忘。

  那些眼睛看不见的地方,让文学的灵魂带我们去寻找,去探知,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