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李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1-02-19

  □书评人 李杰

  受疫情影响的产业链变革,孕育着经济全球化中的新一轮变革。在《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一书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描述了中国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蓝图。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在进一步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填补空白和洼地,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继续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加快本土市场的培育,提升运转效率,以长期发展的眼光进行布局。这本书以辩证思维剖析了国内国际发展的关系,强调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何帆教授的《变量3: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一书中,同样提出通过内循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方法。通过唤醒本土力量、构建本土网络、加快本土创新、培育本土意识、实现本土福祉,是新发展格局中的最优选择。

  应该说,在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浪潮中,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数字经济浪潮:未来的新趋势与可能性》《数字金融:未来已来》中,中国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数字货币的试点中,都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开局,这也是在疫情出现后,中国能迅速控制疫情、恢复经济增长的底气。

  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迎来普遍的恢复性增长,但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经济蓝皮书: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了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基本走势,并对2021年要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提出建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重构地球》聚焦人工智能重塑食物、能源等,助力可持续发展,践行科技向善。书中提到,腾讯的农业人工智能种植解决方案iGrow系统通过精细化控制降低劳动成本20%―25%、降低供暖成本30%―40%,并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农业大省进行试验,帮助农民实现了每亩数千元的增收。这些都是科技扶贫、科技向善的成功案例。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所言,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食物、能源、水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但它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食物、能源、水的可持续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终极挑战,而AI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它成为我们面对这些挑战的一个强有力武器。而本书,有利于读者了解人类面临的挑战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成果。